“玉虹横处隔市喧,夜痕冷浸青青天。风生万籁泻金液,风定一颗摩尼圆。”绵绵西江水,流经五洞桥,缓缓汇入永宁江。岁月悠悠,五洞桥随着西江水潮起潮落,历经风雨沧桑。它独卧在西江口,这一卧不知不觉已将近一千年。
如今,五洞桥不再孤独,它的身边多了一座宅院。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宅院,它的屋顶轮廓像展开的凤翼,共有五对,一眼看去,像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它的名字叫五凤楼,它是新楼,却是古建筑。
五凤楼原位于黄岩城关后巷,因西北片旧城改造,于2000年被拆除。经过10多年的沉睡,2013年6月,它终于在五洞桥边苏醒。从此,五凤楼和五洞桥相伴相随,共证黄岩的千秋变化。
何为五凤楼?在古时候,它是指宫城的正门,明清时又叫午门。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和唐朝正门丹凤门的形制基础,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有五凤楼之称。
关于五凤楼,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谢铎,明代黄岩人。他于天顺八年(1464)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之后授编修,后升为侍讲,弘治三年(1490)擢升南京国子祭酒。他曾两次辞官回乡,第二次的时候,还在家居住了10年。后来,朝廷再次起用谢铎,官为礼部侍郎兼国子祭酒。
据传他告老还乡时,皇上不允,正好安南国进贡一株硕大的毛竹,为世上罕见,皇上称奇。谢铎说自己家乡的毛竹比它还大,皇上不信,谢铎差人回黄岩拿来几片棕箬充当竹叶。毛竹叶和棕箬形状相似,大小却相差很多。皇上见了后,心里想,安南的竹叶这么大,也才二寸长,谢铎呈上的竹叶却有尺把长,这毛竹肯定十分壮观,便想要去黄岩看个究竟。若是皇上真的到黄岩看竹,发现事实的真相,这欺君之罪可不得了。谢铎害怕了,就说自己家乡太远,路途艰险,不如自己回去弄株竹王来,以免皇上舟车劳顿。皇上恩准,谢铎便乘机还乡隐居。
离京那天,皇上送他一程,皇后在五凤楼目送。谢铎心存感激,走几步又回头看看,这被皇上注意到,问他为何连连回头。谢铎回答:“三步一回头,忘不了万岁五凤楼。”皇上说:“既然太师喜爱,朕就准你仿造吧。”随即命匠人把五凤楼图样送给谢铎。于是只有皇家才能建造的建筑式样,在温黄平原多处出现。
黄岩的五凤楼是清末绅士林元荣的宅第,也是按照谢铎带回的五凤楼建筑式样营造的。这幢楼系砖木结构,由大门、门厅、东西厢房和楼堂组成,呈中轴对称布置,可以不出屋通行,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都无影响。五凤楼以大门为凤头,东西两厢及南端的歇山顶重檐楼房作凤翅,呈现出展翅飞翔的凤凰形态。
林元荣的儿媳林卢云,原名卢素云,乌岩人,19岁嫁到林家。婚后4年,她无生育,丈夫林桂卿却病故。为了纪念丈夫,她在自己姓名之上冠以夫姓,称林卢素云,后人简称林卢云。1915年,她创办了黄岩县第一所私立淑德女子初级小学(后改为淑德小学)。后来,林卢云年高引退,学校改为公立并更名为城关中西小学。其间,她虽养病在外,仍心系学校。1968年,她在临终前嘱咐养女把房产捐赠给政府,作为校产。1987年9月,为纪念林卢云,城关中西小学经批准复名为淑德小学。
抗日战争时期,林元荣的孙子林尧担任中共台属特委领导工作,常在五凤楼里召开秘密会议。1939年2月,林尧以五凤楼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并将东楼住舍作为中共台州临时特委机关驻地,后来在此正式成立中共台属特委。1940年5月,特委机关迁至平田桐树坑。
春秋代序,日月递嬗,光阴转眼飞逝而过,五凤楼历经百年岁月,不仅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和革命历史纪念意义。如今,五凤楼在五洞桥附近易地重建,为美丽的西江添上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更为黄岩的文化历史画上了辉煌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