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香风雅韵——黄岩宋墓出土文物浅析之六
2016年11月23日 09:23 来源: 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香,是辗转于呼吸和味蕾之间的芳华之物,给人以激荡的沉醉或宁静的喜悦。

  黄岩南宋赵伯澐墓的随葬品中有一件香盒和数枚沉香,让人试图通过感官的范畴,依循着袅袅的香烟去想象曾经绮丽的香事。

  一

  香盒呈圆盒状,像一个精巧的首饰盒。出土时其部分结构已经松垮、腐蚀、残缺,故而很难作精确的测量。目前只能作大概的估测,得出它的直径约12厘米,高约4厘米,盒盖厚约1厘米。盒子的圆柱壁体以竹子薄片为衬托,稍有破损并有较小幅度的松开,竹子材质的纤维机理清晰可辨,还富有一些弹性。虽为竹制品,却能够抵御住800年时间的力量而未彻底腐朽,实属奇迹。

  盒子内外用一种油性、轻薄的纸张装裱,表面似漆油光铮亮。香盒通体漆黑,仅有盒盖顶面绘有金色的花卉。它的造型为一枚草本的花儿,七瓣花瓣,花枝左右各配有两三片叶子。除了粗线条塑造枝叶轮廓外,其花瓣、花叶表面部位则运用类似素描的笔法,作一根根细密有致地填满,描绘所用的材料疑似为金粉。绘画手法写意,则较难判断得出是何种花名。一枚别致的描金小花,像是黑暗中的精灵舞者,给与了黑色盒子些许灵动。

  盒子里面放置有十余根四五厘米长、1厘米宽的不规则原木香片,800年的沉睡,未能幻化成袅袅香烟的宿命。从南宋江南用香的流行习惯、香片的质感等情况来分析,初步判断这些香片为沉香。香盒和投龙玉璧、水晶环佩、螭龙圆璧等文物一同置于墓主人的头部入殓,可见赵伯澐家人对此件物件的尊崇和重要。

  笔者发现赵伯澐墓所有的随葬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围绕着衣服,就是为了穿戴、仪容服务。如投龙玉璧、水晶环佩都是当作玉环绶,起压制长袍作用;铜镜是用作正衣冠的;螭龙圆璧,可能也是一种合成香;它和沉香应该作为熏衣服使用的。此外,笏板、腰带、帽子等文物那是八品官服的标配。除此,没有任何额外的东西了。因而,笔者倾向于香料为熏衣而使用的。南宋,男子“剃须熏衣”是为时尚。想必这种风气影响了包括黄岩在内的江南。

  以香随葬自古有之,马嵬坡下随杨贵妃一起下葬的,就是一枚十分名贵的香囊。后来,当唐玄宗将她改葬他处时,香囊依旧保存完好。《新唐书》载:“启瘗,故香囊犹在。中人以献,帝视之,凄感流涕。”

  二

  宋时人们对于香的使用实实在在是日常生活,现在的人看得似乎非常的风雅。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当做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从唐代就开始流行。但是,到了宋代,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了极致。

  中国古代有四大雅事:“焚香”“挂画”(赏画)、“插花”(养花)、“品茗”。焚香习俗起源于春秋时期。古人焚香,用矮桌置炉,与人膝平。桌上摆香炉、箸瓶、香盒。焚香时,香炉两边各置箸瓶、香盒。香盒用来存放香料,箸瓶是盛置火箸、火铲之类用具的铜瓶,香炉为焚香之器。焚香很富情趣和技巧,如品茗一样,被士人当作高妙纯粹的享受。

  就宋代文人生活而言,焚香是日常必修课之一,所谓读书、写诗、填词、作画、赏花、宴客、会友均要焚香。特别在上层社会,香炉里焚爇名香,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一项常规设施,如同呼吸的质量保障;云烟氤氲所营造的气氛好比现代高档宾馆或咖啡厅的环境音乐一样,那是品质生活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没有了它,仿佛精彩的生活品味,一下子就会变得苍白暗淡。

  浸淫在丰富的香品世界中,焚一丸佳香,与吟诗作画、鉴赏文物、闻歌观舞、听琴谈禅、辩论历史,成了不可或缺的雅享之一。古代焚香使用的“香”,多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现在的线香。《宋人香事: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时代》一文说到,既然生活本身的内容多姿多样,那么,相应的也就该有韵调足以相衬的香品来搭配。于是,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宋代,生产出原料不同,工艺不同,香型迥异,花样琳琅的合香制品,或宜于熏衣,或宜于待客,或宜于户外,或宜于夜晚的寝帐,乃至解酒的、安神的,大概也只有宋人的灵敏鼻子能够精确接受,那种种香气在微妙区别中传递出的、足以影响心灵的密码。

  以香为友、以香寄情在文人士大夫中极为流行,甚至,在民间还有斗香会、品香会,以展示和比赛“和香”的技艺高低。甚至酒肆、茶楼、青楼还有专门送香的香婆,让你在一缕香袅中尽享浮生一刻。

  宋代之后,香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再之后,随着时代的更迭,优雅的香事随风而逝,逐渐变成了世俗化。至今,江浙一带还尚且留有一些日常用香的习俗。黄岩的大多家庭就有点檀香的习惯。今年9月15日,黄岩区新前街道普震堂举行妈祖迎会,笔者发现迎会队伍前面一位身着海青的阿婆持香引路,其手捧的香炉内使用的就是檀香的原木香片。原生态的香片形状、长短和赵伯澐墓出土的香片有惊人相似。骤然使得孤陋寡闻的笔者恍然大悟,原来原木香片是置于香灰上直接焚爇的。从持香阿婆虔诚拈香的熟稔行礼中,仿佛看到当年赵伯澐优雅飘逸的身影。

  三

  从宋代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香是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有关用香的宋词就达到几千首之多。文人成为了用香、和香的主导者,推动了香文化走向历史的高峰。

  “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酤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镕看玉溪诗。”陆游这首诗直白地写道,他官职卑微,所得“禄米”还不够他买酒喝,但他看书时还是舍得花钱买香烧的。

  宋人焚香的题材在宋画中常有表现。著名的《听琴图》描绘了宋徽宗松下抚琴的场面,图中画有身形简洁的香几和精巧高足的熏炉,还刻画了炉烟浥浥,香气飘动的细节。就整体气质而言,此画工整清丽,神妙无加,可谓极度的高雅和精致。斜袅可见的炉香之烟,荡漾了一千年,却不知弥漫着的是何种香料的艳韵,可否嗅着让你安然沉醉呢?!彼时高度发达的香事却和徽宗手指滑动的琴声一样无声无息,只能通过文献记载去意会啦!

  而南宋香具实物出土文物,我们有幸在2015年11月杭州,《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南宋文物大展里可以看到很多,鼎式炉、鬲式炉、樽式炉、簋式炉,狻猊出香、鸭形出香,香薰、香匙等,材质以铜器和瓷器为多。

  从香具的生产和使用而言,宋代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为了适应宋代用香制度的变化,北宋开始制作大量造型简约,风格素雅,具有宋代理学文化特征的瓷质香炉。1987年11月,黄岩灵石寺塔出土一件北宋越窑青瓷熏炉,整器呈球形,熏盖以三瓣卷叶缠枝花为主纹,以镂空、刻花、浮雕等手法并施制作,炉内香烟可从叶间之孔逸出。熏炉炉身为子母口,弧腹,高圈足外卷。下腹刻重瓣仰莲,内施青绿色釉,晶莹润泽。这件构思奇特,秀丽典雅的香薰是当时越窑秘色瓷的代表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是黄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黄岩沙埠窑口造就的被称作“千峰翠色”的青绿秘色和汝窑的“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色一样带着大宋的记忆惊艳千年。这件香薰的炉盖内顶还留有烟熏的痕迹,仿佛刚被使用过。香火虽灭,虔诚祈愿的温情依然尚存。

  香文化已然渗透到宋人的日常生活,文人士大夫更是将用香、品香视为一件雅事,并开始出现洪刍的《香谱》、陈敬的《新纂香谱》以及叶庭珪的《香录》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宋是中国古代香文化真正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引自《中国古代香料史话》王颖竹、马清林、李延祥撰文)

  四

  上层社会时兴研制私家配方的香品,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在宫中特设香坊。宋徽宗御制名香为“宣和御制香”,此香不仅被视为宫中圣物,徽宗皇帝还常以此香赏赐近臣,历代以来为制香家所推崇。天下一人的徽宗,其风雅才华浸染着大宋的水墨风华与无双优雅;它的悲情更让后人同情惋惜了一千年。

  高宗则借香言志。史料记载,宋金议和后,宋高宗励精图治,希望实现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曾经有过的中兴气象。为此,他日思夜想,就连闲暇玩香也要赋予中兴之名,亲自配制了一种名为“中兴复古”的宫廷御制,内家香。江苏省常州博物馆收藏的一枚香饼,就是当时的历史见证。方形的香饼,乍一看并不起眼,它的形状、质感和颜色像极了一块切成片了的面包。香饼上印着“中兴复古”四个字,背面一左一右刻着两条龙,“中”字空处有一个规整的小圆孔,可用来穿线佩带,那是传说中的“龙涎香”的一种。

  宋代,造船技术发达,海上贸易频繁,出现了专门运输香料的船舶,称为“香舶”,以致香料占进出口量的首位。据林天蔚《宋代香药贸易史》统计,宋代各国香料朝贡次数共为215次,仅真宗一朝便有43次之多,正是宋代香料朝贡最盛时期。有数据显示,南宋时期,香料的进出口额占到了整个国家进出口额的四分之一。国家专门设立了香药局、香药库,政府以香料专卖,市舶司税收等方式将香料纳入国家管理。

  台州曾经也是产香的地方,《新唐书》里就有台州临海郡贡干姜、甲香的记载。

  历史上,一带一路贸易的大宗买卖除了丝绸就是香料。在西欧人眼中,香料是与其想象中神秘而华贵的东方形象联系在一起的。香料和香料贸易除了意味着惊人丰厚的利益之外,它们唤起的景象也神奇而诱人的:“飘荡在热带海洋上的独桅帆船,东方集市的阴凉角落,大漠中逶迤而行的阿拉伯人骆驼商队,闺房中撩人欲望的馨香,蒙兀尔人宫廷的香筵......”西欧人因此对香料充满渴望。哥伦布、达·迦马、麦哲伦三位大航海时代的开拓者,在成为地理大发现者之前是香料搜寻者。(张箭《世界热爱香料香料改变世界》)

  五

  古人认为,香就是一种信号一种信息,就像跟神跟祖先对话一样,是一种语言一种沟通的方式。点香就等于发出信号通知上天的神;另外,烟气的形状也飘渺优雅。有些宗教认为,这个烟气也是带领我们回到过去,跟我们的古人对话的一个媒介。真诚之心、清净之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忏悔之心,都籍着这缭绕的烟雾,感应神灵、敬奉先圣。

  佛教活动中点香,一是起净化佛场空气的作用,二是为了渲染宗教气氛。当人们进入佛堂,闻到一股在日常生活中闻不到的香气时,便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再抬头看到佛堂里的佛像,会以为这香气是释迦牟尼释放出来的,就会对佛生出一种敬畏之念,似乎香气可以把我们俗人与释迦摩尼连接在一起。

  香与佛教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是印度本身盛产香木,用珍贵的香木护佛便成为佛教的习俗。相传唐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经文时,就带来了香。(引自《人生的绿洲——日本的香道艺术》滕军撰文)佛教的十种供养中,香居于首位,其次是花。袅袅香烟如梦如幻,能把祷告者的祈求带向缥缈的天空,获得极乐世界的体验。

  在道教教义中,沉香被认为是能通“天、地、人”三界的灵树。道家认为,沉香树是生死循环,没有生命的终点的,在活着时为沉香树,死后经过数十数百载后不腐朽的部分最终形成沉香,这不是结束而是重生,沉香的一生通达三界,超越了生死。在驱邪、降魔仪式上都要供奉沉香,释放的烟气象征着天地之气。在道家的养生理念中沉香是修行必备之物,能帮助人们增长灵性。崇拜方术的宋真宗深信,只有焚烧沉香和乳香才能把人们的虔诚祈福顺利上达天庭。学者认为,世界五大宗教都将沉香作为一种稀世圣物来供奉和对待,沉香在宗教世界里的神圣地位决定了宋代的香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六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香。”香,不仅是感官上的盛宴。香道中“洁、圆、出、道、和”五品,更是融于生活,成为文人墨客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最虚无缥缈的东西,具有了精神性,灯红酒绿,浮华褪去了以后,慢慢就想起了一种深沉的、文化的跟我们健康生活有关系的东西。

  香是一种宁静的生活态度、祛除浮躁,回到心灵的深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曾在她的《香事之韵》中作这样的感叹: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而昔日它入传东瀛,却得以长久保存下来,且焚香方式颇有宋代遗风,不过最大的改变是内涵已经完全本土化,即同茶事成为“茶道”一般,香事也成为日本的“香道”,中土所无的仪式化,至此成为“香道”中的主旋律。遗憾的是,在近年中国的“香文化”热中,“香道”之称却格外叫得响。说是“数典忘祖”或稍嫌言重,然而如果不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不解两宋士人平居日子里的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诗词往还传递之情愫、更不必说与此相关的各种故事。
在一片“香道”声中,所谓“香文化”,究竟还有多少自己的“文化”呢。黄岩宋墓香盒等文物的出现,期望通过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来进一步解读还原出南宋繁盛绮丽的香事。

【作者】: 张 良  【编辑】: 王振珍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包顺富赴重大项目一线督导现代化都市建设...
台州市政协民生议事堂建设现场交流会在我...
黄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荣获国际大奖
台州市政协民生议事堂建设现场交流会在我...
青年人才入乡 活力乡村“出圈”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软钉子”也是一种伤害
谋划“桂花+”共富新路,寻求产业发展最优...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