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的获最佳影片存在很大的运气成分, “政治正确”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评奖前的奥斯卡“全白风波”沸沸扬扬,使得对观众和评委以及媒体对奖项的选择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导致今年奥斯卡与黑人有关的电影数量增多,《月光男孩》《隐藏人物》《藩篱》都是有一定程度的应试之作。当最后,《月光男孩》与《爱乐之城》PK时,评委最终把奖项给了《月光男孩》。或许,那个颁奖大乌龙本来就不是乌龙,评委们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大奖给《爱乐之城》的。好吧,就算《月光男孩》获奖是“政治选择”,就其本身来说仍然是个好电影,没个金刚钻也揽不了瓷器活。所以,在舆论争辩和矛盾冲突的影响下,《月光男孩》获得了包括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在内,总共一百四十多个奖项,提名两百二十多次。
《月光男孩》的海报,是男主角三张不同时期的面孔组合而成,也表达了本片的三段式叙述结构。据导演说是从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那获得的灵感,毕竟东方人最擅长用含蓄的方式来讲述细腻的情感。影片用一个人从小到大人生中的三段时光讲述了一个寻找自我的成长故事,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展示了黑人社区的毒品、同性恋、校园暴力等。影片的三段分别被命名为“i.little小不点”、“ii.chiron希隆”与“iii.Black”,展示了男主角希隆的幼年、少年与青年,男主角从被人欺负的小不点长成了满嘴大金牙掌控一片区域的贩毒头目,影片也逐层递进地给观众描述了从黑人内部家庭矛盾到外部社区群体的黑人生活生存环境。影片里没有出现一个白人,这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黑人种族歧视仍然不可消除的存在,不然怎么会有单纯的黑人社区。而且,歧视、混乱、暴力等因素在黑人群体内部也是大量存在。
为啥叫《月光男孩》。在第一段“小不点儿”那儿,胡安给小不点讲述了一段他小时候的经历,说小时候他也是野孩子,经常在月光下光着脚奔跑,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老太太,老太太说月光下的黑人皮肤是蓝色的,所以我叫你布鲁(blue)。小不点就问,你是叫布鲁么?胡安说,不是。胡安接着说,在某些时刻,你得记几决定要成为神木样滴人,不能让别人帮你决定。
这段台词,这点题,放王家卫那,没毛病,放在美国片儿那,总有点违和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我们不适应美国的文艺片,还是看王家卫的《春光乍泄》吧。中国的观众更喜欢美国的爆米花电影,够炫够劲爆。不少电影在美国烂票房,到中国就赚到盆满钵满。这不是中国观众欣赏水平不高,是中国观众更喜欢花钱在电影院看大屏幕“突突突”,这类文艺片,呵呵,网上下来看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