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中有这样一段台词:“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了。”
世界上大概没有比中国父母更怕输的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段话真的扎心了。然而现实远比电视剧里惨烈,电视剧里拼的是中考,现实中,“拼娃大战”从幼升小就开始了。
一般来讲,幼升小的入学渠道有三种:根据户口和房产就近入学、拉关系择校以及报考民办学校。很多中产家庭无法负担动辄十几万一平米的学区房,拉关系也找不到门路,普通公立小学不断减负,又让家长担心孩子在未来的应试中失去竞争力,报考民办小学拼娃就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拼娃的成本也不低。澎湃新闻曾报道,如果上海孩子准备读民办小学,从幼儿园小班就要开始上补习班,一学期的课程就要数千元。并且,在网上报名补习班,往往名额一发布就会被秒杀光;若是线下报名,不少家长为了抢到好时间、好老师,凌晨三四点钟就得去排队。
除了日常的补习班,考试前还有冲刺班。《广州日报》就报道说,广州一位家长托关系才为孩子报上名,四次课,一万元。冲刺班会收集历年面试真题,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家长们之所以大费周章,是因为热门的民办小学确实很难进。2016年,上海浦东外国语小学的录取率只有8%,广州的情况稍微好一些,热门学校的录取比例也只有14%。
民办小学在招生时普遍都会考察学生家庭。在学校看来,所谓的“考家长”是在考察家长的教育理念,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理念契合很重要。在日本,私立小学也要拼娃才能就读,在面试时,父母的职业、学历等信息也都会被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