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出现的各种现象上看,社会上普遍的教育观念变化,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从正面来看,教育现象的变化,某种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生态的变化,对孩子的关注,意味着对未来的关注,这是好事。这几年来整个社会在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自然合理分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效很明显,情况改善极大。以北京而言,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很快,这推动了人们教育观念的变化,总体来说,这是社会的进步。
第二个变化是教育价值的转化。过去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是精英化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想尽办法进名校,最终的目的是培养精英。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精英模式逐渐在向大众模式转变,传统的单一教育模式,也在向多元化转变。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多元教育,培养个性等,对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影响。
其三,人们的自我认识也在变化,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的方式不一定一样,教育的途径也变得更多元,个人价值的体现方式更丰富了,就如前不久成都女孩被数所大学同时录取的事情一样,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变多了,家长自然也就对孩子的期望变得更长远了。
这三个方面的变化相互作用,不断地建构一种新的教育语境,逐渐改变过去数十年来人们的教育观,这是社会的进步使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当然,不得不承认,教育观念的扭转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种改变都需要充足的条件和艰辛的努力。我们依旧处在这个过程当中,“拼娃”现象的出现,恰恰是这个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焦虑的放大和体现。
为什么依旧还会出现“拼娃”的现象,除了教育观念的进步还需要时间之外,另一方面也和对未来的焦虑有关。比如,我在英国曾经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英国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幼儿教育理念,一直也都是快乐教育,孩子们大多都是在玩儿,但近些年来,英国的幼儿园也开始变得小学化,孩子们坐在教室里,学算术、学单词,我曾经问过那里的教师和园长,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回答我说,是为了适应家长的要求。
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发达国家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这反映出他们对未来的焦虑,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学到生存的技能,去适应急速变化的社会。这是现实所迫,虽然明知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好,但依然要去做。
现在的中国,还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也开始重视发展的质量,以教育而言,过去重视知识教育、竞争过度激烈的状态,正在慢慢改变,我想未来会变得更好,这毫无疑问。
所以,要说给家长某种建议,让他们去“拼娃”,还是不要去“拼娃”,可能意义都不大,因为这是一个整体生态的问题。好在我们的生态在变好,“拼娃”的现象会慢慢减少。可以讨论的则是,如何更快地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事实上,我们发现,很多家长自身还相对缺乏对教育本身的认识,缺乏比较好的教育价值观。所以,应该鼓励家长,主动寻求和建立更好的价值观,并且把这种价值观应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去。
赢在起跑,不如赢在终点
聪明人评价另外一个人,从来不看他的眼前,而是看他最后的成就,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多的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物,上世纪风靡一时的大学“少年班”里,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呢?相反,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曼德拉七十岁还在监狱里坐牢,在他们成功前,谁又知道他们能够改变历史呢?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没有起跑线,因为任何时候都可以起跑,跑得快的未必能坚持到终点,跑得早的,也未必能跑对路线,文天祥年轻的时候,妻妾成群花天酒地,那个时候,又有谁能知道他“临大节而不可夺”,成为宋朝最后的孤臣?
人生如棋,三流的棋手只争眼前,高明棋手则纵观全局。每一个人都希望给孩子规划一个光明的未来,但事实上,未来从来都只能靠自己争取,家长能做的,不过是让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长,更轻松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想很远,谁知道路上会遇到什么,别太早把力气都耗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