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记者走进西江公园看到新设立的五块大型浮雕墙,生动展现着老黄岩的民俗风貌和人文精神,成为了西江公园一处新的热门观赏景点。
“这些浮雕墙正面分‘壮咏雄杰’‘人文荟萃’‘诗情江南’‘科技巨子’‘魅力黄岩’ 5个篇章,展示黄岩历史名人和优秀文化,背面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文明引领作用。”区同创办副主任池红芳介绍,这组雕塑作品是我区永久性景观式公益广告亮化工程的内容。与以往千篇一律的文明宣传作品不同,这些雕塑都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了美学元素,已成为城区的一道靓丽风景。
永久性景观式公益广告亮化工程项目是我区十五大文明城市创建攻坚项目之一。另外,各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正积极推进“全域景区化”项目建设,在全区上报的40个必须在本月底完成的项目中,目前已基本完成或全部完成的项目比例占到了60%。
省道沿线:“明珠”散落在村口
江口街道前洋王村位于我区与椒江区的交界处。如今,当地正在对82省道沿线的房屋进行统一的立面改造,以扮靓我区的“东大门”。
事实上,针对82省道沿线18个村村口道口的改造工程早在今年2月初便已开始,这也是我区打造“全域景区化”名片的一项亮点工程。目前,该项工程已经完工,全长约8公里,总投资约400万元,改造面积1.8万平方米。
区住建局副局长郑晖说,在改造82省道沿线村庄的过程中,我区按照“花更少的钱,出最大的效果”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沿线原有的生态林,深度挖掘改造村的历史文化特色,因地制宜设计布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沿着82省道一路过去,一个个村口道口犹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道路沿线:山下郎村石窟入口以石文化为主题,打造与景区相呼应的景观;白石王村以东魁杨梅为主题,结合原有雕塑,适当增加空间布局;其他村口以植物造景为主。各村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采用硬质景观与绿化相结合的手法,或铺建休闲广场、绿地进行地形处理,或错落有致种植黄杨、红枫、杜鹃等植物,或结合风景墙造景,由高到低,由近及远构成了丰富的景观。
在江口街道草坦路村,村民陶卫国谈到村里环境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家就住在村口,晚上吃完饭会到广场上散散步,这里的环境比起城关都要好,晚上灯光打起来更加漂亮,就和景区一个样。”
高铁入口:沿途景色美不胜收
从高铁台州站出发,沿路的绿化景观高端大气:高铁入城口改造工程长约1.5公里,涉及用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采用障景法,植物配乡土树木为主,以大树立骨架,以常绿树为基调,配合椤木石楠造型、桂花、红枫、垂丝海棠等观赏树种,采用了复合层次式,即上层为乔木、中层为灌木、下层为地被,局部则点缀植物球形和模纹图案,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意境。整个环境疏密有致,自然与规则相结合,充分展示了植物空间的多变与魅力。
记者注意到,沿线的景观石玲珑剔透、千姿百态,呈重峦叠嶂之姿。郑晖介绍,这些石头便是太湖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加之太湖石没有一块是一样的,特别适宜用来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等,所以高铁入城口改造工程所用景观石均采用了太湖石。
“我们还委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杨贵庆教授,在动车站站前打造一个省内一流的‘绿动黄岩’项目。项目需要的每一块砖头都需要定制,施工难度很大,目前项目的方案已经基本完成。”郑晖说。
背街小巷:留有记忆换取乡愁
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区启动了对肇泽池巷、斗鸡巷、学前巷、砚池巷、教善巷、花园巷等6条背街小巷的立面改造。改造内容主要包括:对街巷的外墙进行重新粉刷,墙面上布置街巷历史文化背景、文人诗赋等,在门头、户门或建筑入口处设置标志性门牌等。
在斗鸡巷,记者看到这条全长约百米的小巷子已经不是原先的模样。巷子地面铺装采用了青石与青砖,坐凳采用的是本地石材与实木。在巷子北侧的一处小绿地,枝条舒展的乔木为居民提供天然的纳凉场地。漫步在巷中,时间仿佛停滞,令人心旷神怡。
“黄岩城区的巷子历史底蕴深厚,虽年久失修,但是如果改造得好,可能就是另外的一幅画面。”郑晖对老城区的小巷子情有独钟,在他看来,巷子里的老房子都是宝贝,文明城市创建,背街小巷应该是加分的项目。改造背街小巷,能够大大提升我区的城市品位。
“改造背街小巷,我们很注重细节的处理和打造,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留有记忆、换取乡愁’,坚持的是‘经济、实用、不搞大拆大建’的原则,将美丽街巷与宜居黄岩相结合、与城区慢行系统相结合,努力实现‘延续历史风貌、提升居住环境、减缓交通压力’的目标。”郑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