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老师,再给我们讲个故事呗!”3月20日,在高桥街道八份村的崇德礼堂内,台上话音刚落,台下意犹未尽,请求“加菜”。胡从德眼珠子一转,《火灾逃生》开讲了。围绕着消防安全主题,顺口溜,讲故事、相声,胡从德信手拈来,礼堂里洋溢着村民们的欢笑声。
类似胡从德这样的乡村大使,他们为各类宣教活动奔波忙碌的身影,是全区乡村大使“躬耕”于基层舞台可窥探的一角,渐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遍布橘乡19个乡镇街道的269名乡村大使,每年他们用近千场异彩纷呈的文艺宣讲,传达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用勤劳的足迹织起一张无形网,架起党与群众的“连心桥”。
做好三字文章,“草根群像”化雨润物
乡村大使宣讲团是我区着力打造的一块“金字招牌”。从2011年开始,我区就不断深化乡村大使宣教活动,全力打造一支知民需、惠民生、聚民心的宣传文化兼职队伍。
“乡村大使宣讲团是以群众队伍引领社会价值观,弘扬道德新风尚,传递向善正能量,使其成为动员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最终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佳宜居城区打造提供‘软件’保障。”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人川对乡村大使宣讲团的功能进行了精准的把脉和定位。
基于群众宣传群众、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引导群众的思维逻辑,让乡村大使真正成为乡村的“明星群像”,在人才选拔上,我区精准发力,做好“选”“育”“用”三字文章。广泛发动对本地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物产文化等方面比较了解的群众参加乡村大使选拔,着重挑选品德端正、有所专长、热心文化的民间文艺人才、草根明星等,充实“乡村大使”队伍结构。
通过海选、初赛、决赛和风采展示等环节一路“过关斩将”遴选出来的269名乡村大使个个都有拿得出手的绝活,或是三句半、顺口溜,或是小品、相声,或是能歌善舞,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欢声笑语。
“民间艺人只是乡村大使宣讲团的一部分,近两年,我们不断拓展乡村大使的覆盖面,社区工作者、党校老师,种植养殖户、手工业者、家庭主妇、外来民工、外来媳妇等不断充实到这个宣讲队伍,为乡村大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叶嫦君说。
做好宣讲工作,关键在人才,根本在队伍。为切实提升宣讲水平和效果,让乡村大使在基层民众中担负起“意见领袖”作用,我区以“育”为立足点,进一步加强引导,定期对乡村大使开展分门别类的专题培训。连续四年举办全区性的“乡村大使”培训班,由区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作专题讲课,并邀请区内外理论专家、文艺家、优秀民间艺人,围绕形势政策、节目策划、民间文艺表演和出镜技巧等方面,开展专题辅导。
队伍凝聚起来了,如何发挥各自的专长“用”好宣讲团,经常性地开展文化浸润活动,让文明之风吹进民众心田?我区给出的制度创新是“乡村大使驻堂制”。
在全区八十余家文化礼堂分别安排一名以上的乡村大使长期驻堂,牵头开展各类宣教活动。同时,以能力强、创作优、影响大的驻堂乡村大使为领衔人,在7所重点文化礼堂建成以其姓名命名的“乡村大使工作室”,并由这7名资深乡村大使分别与新晋乡村大使结成师徒关系,以团队的形式经常性地在文化礼堂开展集中创作,主题宣讲,或在重要节庆开展仪俗活动,使工作室成为乡村大使施展特长的平台和培养优秀人才的培训基地。
当好“五大员”,服务美丽乡村不缺位
我区对乡村大使的定位是有更多的社会担当,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文艺表演,还要当好理论政策宣讲员、乡风文明传播员、文化活动指导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社会舆论引导员,在填补乡村文化产品空缺,构筑居民、村民“精神高地”上同样不能缺位。
对于乡村大使身份标签的认识,黄岩区第一届十佳乡村大使获得者张恩福及他的团队早就开始身体力行。
“每月推出‘1+X’的宣讲菜单,其中‘1’即形势政策和党政中心工作等必讲内容,中心围绕什么,就宣讲什么,‘X’即因时、因地、因人选讲的内容,以‘点单’的形式开展巡回宣讲。”张恩福说。
承接地气,宣讲才更有底气。乡村大使还经常组织村民开展红色歌曲大家唱、“村歌”大合唱,举办“方言故事会”,通过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将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村民听得进去的土话、常理,激发村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
“大数据战略是个宝,鼓励创新互联网,产业科技含量高,老实好。”不久前,在茅畲乡白浦岙村文化礼堂内,卢荷芳乡村大使工作室给村民送上了一场“文化大餐”。方言三句半《“十三五”规划宏图展》,快板《孝敬父母不能等》等节目既幽默诙谐,生动地传达了党的政策,也回应了村民们时下较关注的一些热点,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像三句半、相声、越剧等都是非常受观众追捧的表演形式,我们在排演节目的时候都会注重观众的喜好需求。同时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乡风文明等,潜移默化地植入到这些节目当中,通过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到村民的身边。”卢荷芳说。
群众需要什么,就宣讲什么。由乡村大使组织村民组建太极拳、象棋、排舞、腰鼓等各类文体小组与团队,并定期策划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目前已建立各类兴趣小组三百余支,参加村民达两万多人,参与全区性的重要文化活动二十多场次。
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大使还担任民情发言人,发挥其熟悉基层情况、群众基础好、政治素质较高、议事能力较强的优势,每月将群众呼声收集梳理后上报乡镇街道,并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或热点敏感舆情时,乡村大使发挥社会舆论引导员作用,第一时间利用微信、微博、QQ等媒介传递准确信息,化解因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正确理解而引起的偏激情绪和逆反心理。
宣讲接地气,“磁场”效应初显现
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亲民本色的理性呈现,促使民众对于乡村大使身份认同度的稳步提高。宣讲团在橘乡上下大有燎原之势,逐渐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树乡村新风尚,凝聚社会正能量的辐射源,亦为我区打造最佳宜居城区提供坚强的保障。
今年年初,张恩福乡村大使工作室的宣讲团队来到了我区最偏远的西部村落之一——海拔七百多米的屿头乡白石村开展文艺宣讲。宣讲结束,“大使”们正在收拾设备准备“打道回府”,当地的几位留守老人颤颤巍巍地来到后台,询问宣讲团什么时候能再给他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演出。
“我们二十多年没有看到类似的表演了。”这句话像一根钢钉扎在张恩福的脑海里,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西部偏远乡镇多开展这些文艺宣讲。
“宣讲团的文艺宣讲,让我们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每次宣讲结束,不少基层民众都这样表示。
这也是对乡村大使宣讲团这支队伍最纯朴的褒奖。
乡村大使宣讲团深入人心,每次活动多了一些互动,村民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成为策划者、组织者和落实者,内容由抽象转向具体,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专职单打到整体联动,“乡村大使”慢慢地抽象化为生活中触摸得到的“种子”,种在每位民众的脑海里。
在屿头乡有一支朝气蓬勃的腰鼓队,腰鼓队里有不少成员也是乡村大使,“外来媳妇”苏学丽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最擅长唱歌跳舞,偶尔“客串”说说三句半,讲讲白搭。
去年,该乡一位80后村民屈美丽找到苏学丽,想跟着她学唱歌跳舞,“修成正果”之后还想加入宣讲团。“拜师之前,我看了他们不少的宣讲活动,每次都意犹未尽,相信很多村民都有这种感觉。我就萌生了要成为‘乡村大使’的念头,除了自己喜欢,也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屈美丽说。
如今,屈美丽还有其他几个村民都跟着苏学丽学排舞,渐渐也跟着“乡村大使”参加各类宣讲。
“村民参与热情也在变高,有的村民还自发免费提供车辆载我们去活动现场,也会给我们提意见,比如可以多增加几个方言小品、白搭等。这也是我们下阶段要改进的,我们的成员中缺乏小品、白搭创作人,这还得跟其他乡村大使多请教。”苏学丽说。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最强音”来凝心聚力。“乡村大使”的因势而生,让其在黄岩“打造最佳宜居城区”的进程中承载起了厚重的民意分量,这是对民众多元“获得感”的诠释和释放。乡村大使宣讲团必将在橘乡大地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凝聚起强大的精神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