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母做主、媒人牵线的传统社会开始,相亲及其所期许的婚姻,往往更看重“利益的同盟”多于“爱情的结合”。让人困惑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反“封建婚姻”的婚姻法运动开始,强调“感情”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倡导自由恋爱的主张多年来早已获得广泛认可,婚姻归根到底是子女的事,应该让子女来选择并为之负责的信念也日益深入——为何这种子女不在,父母忙活的相亲角近年来越发火热了?就算相亲角的大爷大妈也赞同婚姻最终取决子女的意志,但这种操劳子女婚姻,替子女考虑并挑选婚姻对象的做法,是否也太过插足子女的独立生活了?
仅用父辈的压迫、代际差异、“传统”、“落后”来解读这种“插足”未必合宜。倘若我们将这种现象视为当代年轻人“婚姻自主权”的丧失的话,须知这种丧失往往并非单纯“父母-子女”代际权力较量的结果:父母基于传统观念,期望子女早日成婚延续后代固然会给下一代造成极大的压力,但年轻一代本身的生活压力、经济需要和情感诉求也使其不得不不情愿地接受或寻求父母的“帮忙”。张丰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登载的《中国式相亲鄙视链:不是人之常情,是一种病》一文中,对“父母代劳”做了一种最直观易懂的解释:对身处后工业时代的青年而言,光是为了生存的工作便付出了大部分时间,在工作忙碌的前提下,影视、游戏往往又占据一部分精力——他们既没有时间,也缺乏途径去找寻恋爱对象并维系亲密关系;在此背景下,父母的出面和操劳便不难理解。
折射出“父母插足”更根本的原因:若年轻人还在为生存奔波,尚不具备对自己人生的彻底自主,婚姻自主权的掌握谈何容易?正如阎云翔在提出中国“新家庭主义”时的洞见: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与对人脉、住房的需求,使80后、90后不得不在婚嫁、工作方面继续寻求父母的支持。这一方面扩大了父母在子女婚姻选择的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使子女在做出婚姻决定时不得不考虑两个家庭父辈的背景、阶层与财力。越来越热闹的相亲角,既折射了年轻一代在“自由恋爱”上遭遇的阻力和困难,也暗示了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婚姻依然不只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家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