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状况比较差,可能连平均水平都达不到,也不具有代表性。”1983年出生的武媛媛,2003年入读山西大学。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她申请了每年6000年的国家助学贷款,交完学费,还剩3000多。学校一个月有90元的餐补,再加每月一两百的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收入,基本上不需要向家里要钱。
她表示,算下来,她每月平均可以有400多的生活费,但自己比较节省,根本花不了那么多,大部分都省了下来。基本上三餐都在食堂吃,挑便宜且比较管饱的东西吃,一个月偶尔奢侈一两次,在二楼餐厅点个小炒,算是改善生活。和同学出去聚餐,最奢侈的也就是30多元一位的自助,基本上每次都要吃到撑,一个学期最多一两次。
至于“85后”大学生才比较普及的上学标配——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她到了大二才从自己攒的零花钱里省出来200元,买了一部二手的蓝屏手机,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当时同学们基本上已经用上了现在看来比较简陋的低端智能机,但当时都是大家眼里的高级货。
“感觉当时大家的生活消费差距还是比较大,一个月四、五百或者六、七百应该是平均水平,但有的人比较有钱,买一台进口的CD播放机就要2000多元,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也要上万。”她表示,大家当时的消费来院基本上还是来自家里,出去外面打工或者勤工俭学的机会并不多。那时,基本上学生用信用卡的也很少,也没有各种校园贷或者网贷平台,大多数人消费都还比较理性。
对于媒体报道的大学生每月1600元的生活费,武媛媛也能理性看待。她认为,一方面,这几年各方面的物价上涨很快;另一方面,“90后”的大学生面对的诱惑确实比她10年前上大学时多很多,消费需求更强烈。
在她看来,“如果是对自己有益的投资,而不是盲目用在胡吃海喝或者攀比上,1600元,甚至更多,只要是能力范围内的,都可以接受。因为现实证明,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