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最初开发荒山种植板栗,到如今拥有200亩的板栗种植基地;从当初的仅靠自己和家人起早贪黑地瞎摸苦干,到成立了茅畲板栗专业合作社,不仅有社员、有“船山”商标,还建成了小型烘房、专门用于储存的冷库。
说起蔡桂华,茅畲乡鸟山村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在他的带领下,村民或种起了板栗,或种芥菜制作菜干,或加工笋干,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敢于作为谋出路
茅畬乡鸟山村平均海拔430米,地处偏僻山区,交通十分不方便。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陆续外出谋生路。而此时,蔡桂华在家制作工艺品,收入稳定,不愁吃不上饭。
1993年,蔡桂华当上了鸟山村村委会主任,对村里的方方面面有了进一步地了解。他意识到,山里人要想致富,首先要做好“山文章”。“当时,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村民的收入也比较低。”蔡桂华回忆说,“如果在荒山上种植经济作物,这样一来,村民有了收入,村集体经济也就有希望了。”从那时起,蔡桂华就把目光锁定在村里的荒山。
在一次村“两委”班子会议上,蔡桂华将他想要开垦荒山种板栗的想法跟村干部说起,不少人都劝他,“承包荒山种板栗风险太大,弄不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当时,我就跟他们说,当干部的总不能让鸟山村的穷帽子永远戴下去,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干部,如今村里的自然资源闲着,这个搞开发的事,我带头带定了。”蔡桂华说。紧接着,蔡桂华开始谋划起承包村里的荒山。这事传到了茅畲乡,在乡里的协调下,村里划出了一块50亩的荒山归他承包。1997年,蔡桂华在50亩的荒山种上了1600棵板栗良种——毛板红。
“第一年村民不知道荒山开发起来有没有收获,没人愿意去开,等到我的板栗林有了收获,村民们也纷纷在自留山上、承包地上种植农作物。”蔡桂华说。在他的影响下,1998年,村民们先后种植100多亩板栗,成为茅畲乡板栗生产示范基地。
刻苦钻研结硕果
“要想证明自己,必须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为了管理好板栗林,蔡桂华和妻子天天往山上跑。从剪枝、除草到翻土、施肥,他全都亲力亲为。不管烈日当头还是细雨绵绵,一天不上板栗林他都觉得有些“难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辛勤都能换来理想的收益。半路出家的蔡桂华加工工艺品是个行家,而种植板栗却是个门外汉。“要想‘笨鸟先飞’依靠过去的‘土办法’拼命干肯定不行。”蔡桂华思索再三得出了结论。于是,蔡桂华白天上山种地,晚上则捧起了书,“一方面是学习书中讲授的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将书中的知识与种植过程中的经验作对比分析,思考有没有更加适宜本土板栗种植和栽培的技术。”他说。
凭着锲而不舍的毅力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蔡桂华将种植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一个一个地化解,最终克服了文化基础差、专业技术底子薄的劣势。2012年,他还在浙江柑橘杂志上发表了《不同硼素与施用方法对防治板栗空苞的效果》的文章。
除了看书、查阅资料,蔡桂华还常常为了板栗林奔走取经、四处求师。“一开始村民不理解,认为我这么做既花精力又浪费钱,不划算。”蔡桂华说,但他还是“固执”地坚持着。近年来,他不断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把200亩板栗基地建成绿色无害化生产基地,采用养草灭虫的管理模式,结合合理整枝、科学施肥,板栗产量比原来增加三成左右,而且虫蛀果明显减少。
勇闯市场共致富
蔡桂华不仅有精湛的板栗种植技术,还有着独到的眼光。2005年,他成立了茅畬板栗专业合作社。在种植板栗的基础上,他注册了“船山”商标,并开发了“船山”牌系列土特产,将菜干、干姜片、笋干等土特产进行精心包装后出售。
为提高板栗市场竞争力,克服分散经营的诸多弊端,他以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分配。如今,在鸟山村,村民们只管种好自己地里的农作物,不愁销路。“村民们的板栗、菜干、笋干收成之后,直接送到合作社,按照品质的好坏分档次定价格,由我先垫资付款给村民,这样一来,村民的积极性也就高了。”蔡桂华说。
一到采收旺季,蔡桂华的家里就堆满了村民送过来的板栗、菜干等。由于板栗、菜干不易长时间保存,为了解决板栗、菜干贮藏难的问题,2007年,他投资了6万元建了一座小型冷库。近年来,他还新建了一座小型烘房,以解决春季多雨天气菜干变质的问题,并购置了切片机、密封机等,用于干姜片生产。
“只要大家不懈努力,我们小山村共同致富的愿望一定会很快实现。”蔡桂华说。如今,“船山”牌板栗、菜干、笋干、干姜片、姜米等一系列土特产进入超市、酒店及蔬菜市场,成为了城里人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