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文化黄岩  >  文化长廊
一座书院的百年光华(上)
2017年12月12日 10:35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灵石书院碑亭

  书院地界

  当我们进入历史视野,回望北洋这片土地,寻找失落在历史中的骊珠时,不能不说灵石书院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

  晚清的黄岩教育史,不能不提及知县孙憙(1840—1893)。清同治七年(1868),他任黄岩知县,在文教上多有建树。他废寺办书院,黄岩的九峰寺、灵石寺、崇福寺等在其当政时改建为书院,寺产充作基金。由此,书院增至15所,为全省之冠。科举之风复盛,黄岩出现了方志学家、经史学家、教育家王棻,榜眼喻长霖及名闻海内的王咏霓、杨晨、王舟瑶、朱文劭等。

  孙憙就任黄岩知县之际,正是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时期,国力有所增长,适逢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媾和,及太平天国被消灭,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而“自强”“求富”,需要各类人才。“今上即位之九年,四方寇盗,次第削平,偃武修文,诞敷文教,天下之士,争自濯磨以供上用。”(《灵石书院碑记》)

  于是,在黄就任的孙憙对文教事业高度重视。同治八年(1869),他不仅在九峰寺原址上创建九峰书院,还在乌岩创建了西华书院;同治九年(1870),改灵石寺为灵石书院,在今小坑创秀川书院;后又在院桥创办原道书院。与此同时,大量兴办义塾。《光绪黄岩县志》载:同治七年创办26所,同治八年创办4所,同治十二年(1873)创办10所。“凡城乡市镇皆设塾”,出现了“弦诵之声达于里巷”。

  孙憙办书院往往选择环境优美、历史底蕴深厚之地。他在《九峰书院碑记》中言:“人杰由于地灵,自古然矣。”“见林峦丘壑之美,竦然异之。”加之吴朗公等诸多名人的存在,便在九峰寺原址办九峰书院。而瑞岩寺虽环境优美,但名人大多是宗教人物,只办义塾。

  创办灵石书院也不例外。他在《灵石书院碑记》中写道:“邑西北四十五里,有灵石山,昔孙恩寇海上,屯兵其处,忽有飞石击之去,故名灵石山。故有寺,唐李义山读书于此,有著书堂遗迹在焉。宋绍兴中,谢少卿伋隐此。名所居曰药园,有斫青堂、明珠庵、润畦亭、水芝轩、灵泉馆、挽衣寮、薜荔阶、黄甘坞、白莲池诸胜……宜即此寺改建书院,以存李、谢诸贤之遗迹,使邑西百里之士弦诵其中,民之愿也。余承乏兹土,宣上德,顺民情,作士气,以仰付国家振育人才之至意,固其职尔,其何敢辞爰!即其地建为书院,割寺田若干亩,为师生膏火费,名之曰灵石书院。”(民国《黄岩县新志》)

  这块同治九年由上浣吴县孙憙撰书并篆额、生员吴盐符映台监刊、池其炳勒石的《灵石书院碑记》,至今还保存在现灵石中学校园内,成为灵石中学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之一。这段内容涉及到东晋孙恩起义曾屯兵于此的史实,道出了灵石、灵石山、曾名甘露寺的灵石寺一脉文化相因关系,还有唐李义山、宋谢少卿(太常寺少卿谢伋,其父参知政事谢克家也曾隐于此)留下的诗句等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

  灵石书院当年的布局如何?光绪《黄岩县志》载:“前为讲堂,后为奎阁,东西两厢楼房各五间,邻接东厢,建有先贤祠三间,接先贤祠复有东庑重门,内外各有荷塘,四周枫柏交柯,岩篁茂密。”

  它的发展历程如何?民国《黄岩县新志》载:“同光间,士子肄业其间者颇盛。民国成立,改办灵石高等小学,不久停办。”直到民国二十八年(1939),黄岩县立中学因日寇飞机轰炸县城,迁此办学,开创了灵石书院故址办学史上的辉煌。

  1938年八月初一上午7时,5架日机第一次轰炸黄城,黄城十几处被炸;1939年4月,三架日机在黄城上空轰炸;1939年6月30日,5架日机在黄城上空轰炸,损失惨重;后来,日机又多次窜入黄城上空,对黄城进行狂轰烂炸。炸弹被投进黄岩县立中学两次,一次是1939年7月22日,3架日机飞临黄城上空低回轰炸,黄岩县立中学“仰山堂”被毁;另一次投到学校东面的城墙边,没有发生爆炸。师生安全面临威胁,学生不时躲避空袭,求学找不到安定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1938年秋天,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陆续徒步西迁到原灵石书院及山对面的头陀下岙崇法寺内上课,开始了黄中西迁灵石的历史。从1938年的秋天到1945年的秋天,整整七年,黄岩县立中学在灵石办学,基本没受战争干扰。

  1938年9月,即将毕业的春三年级,单独一个班最先西迁到灵石,正是秋天美丽的季节,一群年轻的学子为求知报国,开始了在西乡分校的学习生活。1939年,高春一年级的学生到头陀下岙崇法寺内上课,到秋天,高中部全部搬到灵石,初中除一年级在崇法寺上课外,其它年级在灵石上课。

  灵石寺的大雄宝殿一度是当年黄中学子就餐的地方,后也作过宿舍、大会堂。为扩大饭厅面积,他们把佛像都拆除了。当时,饭厅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咬得菜根香,尚思天下有饥者;尝将胆味苦,才是世间无敌人。”在此求学的人回忆,当年进校门后还有二门,上书“时代洪炉”四字,后来为扩大操场面积拆除了。灵石书院原是寺院,房屋不多,上千名学生在此上学,教室不够,于是在山坡上建起了简陋的草棚,四面通风。1941年,下岙崇法寺办学点撤销,全部学生均在灵石上课,又因教室不够,两个班级放在离学校100米远的东岳庙,当时庙宇第一进是五间面楼房,楼上是两个班级学生宿舍,楼下及大殿作为教室,吃饭、睡觉、上课都在东岳庙,作息时间与全校活动均统一。

  灵石书院虽处在偏僻的乡村,但在抗战期间却有相对优越的学习环境。一是自然环境极佳。荷塘月色、古木森天、小桥流水,营造了安谧的环境,适宜求学。二是远离中心城市,也就远离战争干扰,地理位置优越。1941年4月15日、16日,日机连续轰炸黄城后,企图轰炸灵石,但灵石在山脚下,周围树林茂密,日机找不到目标,只把炸弹投到浮山村一带。三是因为战争扩大,一批北京、江苏、上海及浙江其它名校的教师南迁,为当时的黄岩县立中学引进大批名师创造了条件。从1938年到1945年,陈熙光、江文炜、牟振飞(正非)、许植方、郑抱天(念北)先后担任校长之职,利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引进了一批知名教师。

  当时正值国难当头,学生的学习条件之差可想而知。教室简陋,四面通风,下面是泥土地,上课时教室很安静,但麻雀却在草棚顶上吵开了。由于教室分散,上下课及用餐等均以吹军号为令。晚间,同学们点着菜油灯到教室里复习,菜油灯靠两三根灯草芯浸油发光,光线昏暗。住的地方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间的房间,睡的是双人床。吃的主食是糙米饭,副食是咸菜、冬瓜、青菜、萝卜,早餐以稀饭为主,逢年过节偶尔吃点肉、禽、蛋。曾在此求学的陈休回忆:“最有趣的是早上千人喝稀饭,只听得东西南北喝声四起,嘈嘈唧唧,逐渐形成有规律的连奏声,此起彼伏,这种千人喝粥合奏曲,简直美妙动听极了。”而周云德回忆:那时,为了学习英语,买个金属笔尖,将其缚在竹筷顶端,就成了“钢笔”,练习本的纸张,仅比土纸好点。那时,从黄岩北门码头出发,只有一条小汽轮可以从永宁江直达灵石附近的潮济,除少数同学乘着小汽轮来校上学外,大多数同学步行数十里路。

【作者】: 章云龙文/摄 【编辑】:王振珍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人间最美四月天 最是书香能致远 打造“书...
爱玛电动车产业园区周边道路建设涉拆房屋...
民科工贸生产基地项目获评省水库移民共同...
民科工贸生产基地项目获评省水库移民共同...
人间最美四月天 最是书香能致远 打造“书...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抓好招大引强这件头等大事
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 ——黄岩东城街道以“...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