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洞”再现。本报通讯员黄赛琴摄
“盼了这么多年,一直希望五洞桥再现‘五洞’景象,终于让我们盼到了。”1月19日,不少市民围在五洞桥边,看着终于重见天日的第五个桥洞,激动不已。
“消失了约百年的第五个桥洞位于五洞桥的最西侧,挖出来后在其两侧发现了宋代的堤岸砌石。”区文广新局副局长符艺楠告诉记者,“第五洞的结构和其他四个桥洞略有不同,卷孔梁上加了一层,有资料记载,五洞桥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修过一次,可能是那时对它进行了加固。”
五洞桥位于西江河上,呈东西走向,因东侧是大湾,西侧是小湾,河水都往东边冲,西边就容易淤积。又因潮涨潮退,水流带着东海的淤泥,沉淀在此,达到一定程度后,大约在民国时期,形成了河滩。当时的五洞桥是县城西城门金液门外的要津之地,黄永捷径的第一座石桥,西乡的木材常常运输到此交易,这里逐渐形成了树场,之后又建起了民房。
多年以前,便有各界人士呼吁,希望能够恢复五洞桥的“五洞”,重现宋代历史古迹的风貌。可惜因为诸多原因,一直未能实现。直到去年,在充分的摸排及实地勘察之后,我区重新启动五洞桥修复项目,仅用了28天便完成签约。1月17日,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开始挖掘,历经两天,牵动人心的五洞桥第五洞终于重见天日。
五洞桥始建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因知县张孝友垒石为桥,人称孝友桥。桥体受激流冲击,不到百年倾塌。南宋庆元二年(1196),家住附近的赵伯澐主持重建成五折石拱桥,取名五洞桥。“它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不仅在我区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在温黄平原也有一定的代表性。2016年,赵伯澐墓被发现,产生巨大的轰动。如今,五洞桥再现‘五洞’景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符艺楠说。
下阶段,我区将依托五洞桥的文化名片,充分利用西江、西官河的生态资源,将这个区块重新规划,有机更新,建设成我区的文化展示窗口,塑造一个服务于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传统生活社区与综合性商业文化街区,打造“千年五洞桥、传统新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