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全省范围的小学施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消息一经发出,网络上就引起了各方热议,其中大多数“过来人”纷纷表示:太羡慕了,回想自己曾经上学时,基本都是六点半起床,匆匆忙忙吃完早餐,再用力地蹬着自行车害怕上学迟到被老师点名。
笔者了解到,2018年春季,椒黄路三区将开始试点施行早上小学“推迟上学”,三门县将于2018年秋季试点。可以说,从省教育厅发布在小学实行早上推迟上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后,短时间内,这项政策就已落地,可见各方推进速度之快、重视程度之深。
但在这一系列好消息的背后,笔者认为,推迟上学时间并不是简单的时间上的改变,其中不仅关系到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接送时间安排、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时间安排、学生与家长的适应能力以及学生在可能压缩的课堂里是否跟得上节奏等诸多问题。看到这份指导意见,笔者最想表达的是,希望从小被繁重学业“压榨”的学生可以光明正大地“迟到”,多点睡觉时间、吃饭时间以及上学时间,但我们不希望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让每个每天在学校不超过6个小时的孩子挪用其他的休息时间来完成被压缩的作业和课程。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知识储备能力有差异,消化课堂新知识的能力有快慢,自然,每个学生的上学时间都不能控制。因此,在推迟上学时间的前提下,笔者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因地因校因时合理管理好学生的“空挡”时间,来得早的孩子及时安排早读或是自习,来得晚的孩子不影响其他同学正常学习,入座后快速进入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