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上午,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徐淼宣布:“黄岩区‘文明志愿1小时’行动启动”。随即500多名黄岩义工和机关志愿者组成的8支志愿服务队分头到城区各主街道、公园、广场和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商场、超市入口等开展志愿服务,正式拉开了全区常态化“文明志愿1小时”行动的序幕。
去年11月14日,“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被台州收入囊中,作为主城区之一的黄岩市容市貌,因文明城市创建而滋生的改变,市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从白墙黑瓦的古朴街巷,到设计感十足的入城口标志,无处不体现着城市高速发展的美丽;斑马线前司机主动停车礼让,活跃在街头巷尾的志愿服务小红帽、红马甲,让人看到文明已是大多数市民的行为自觉。
提档升级,一座高颜值的城市
俗话说,看人先看脸。市容市貌,就是一座城市的“脸面”。创城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清晰地看到,破旧小区、街巷旧貌换新颜;私搭乱建、流动摊贩成为过去时;水更清了、天更蓝了,不断提升的城市颜值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正比如,今年春节长假里,不仅屿头、宁溪、北洋等各地景区人头攒动,改造升级后的“36街72巷”也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早就听说家里不一样了,今年春节有空特意回家一趟,果然越来越有味道。”这是叶桂芹时隔近十年第一次返回家乡,自踏进斗鸡巷那一刻,她就拿着手机拍个不停。青砖、黑瓦、白墙、木头门窗,家家户户门前檐下的大红灯笼迎风飘摇,古韵十足。“就像走进景区一样,如果能住在这里,真是太舒服了。”叶桂芹止不住地赞叹。谁又能想到,这些整洁古朴的街巷,原来却是一幅年久失修、污水横流的景象。
而在城区的东面,S325省道沿线,一座古香古色的广场十分吸睛。假山耸立,绿竹掩映,如同苏州园林般别致的广场,却仅是江口街道草坦路村的入村口。一到晚上,广场灯光亮起,村民三五成群地来到这里,跳起广场舞。“一定要早点,晚来就没有位置了。”家住附近的村民陶卫国是这里的忠实“粉丝”。像这样改造提升的入村口还有不少,2017年,我区共投入2000万元,对S325省道沿线的18个村口进行了提质升级。
虽说文明城市创建成功,但全区的城市美化工作并不会随之终止,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补齐民生短板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还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进一步增强民众的幸福感。”区多城同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郑晖说,从街景到社区,从交通路网到城市设施,2018年全区将迎来新一轮的美化改造。
翻开2018年政府工作规划,一项项事关城市建设、民生福祉的计划任务历历在目。继怡苑小区、海棠新村等20个小区完成改造后,玉兰新村、中山新村等4个老旧小区升级工作已开始稳步推进;继北城高速、高铁新区等入城口改造后,内环路沿线景观、S325西延工程北洋至宁溪等“新大门”将逐一妆点。变“污点”为亮点,今年22座公厕将完成改造,10座城
市慢生活休闲驿站也在规划中。“未来,城市品质将进一步升级,人居环境将更加和谐有序。”郑晖说。
共建共享,一群心灵美的志愿者
志愿服务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是新时代共建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一朵朵耀眼的“小红帽”如今是黄岩城区一道道流动的风景线,主动参与城市环境和城市秩序治理,他们在文明城市后创建时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黄岩城市高质量转型贡献着力量。
此次“文明志愿1小时”行动在全区全面铺开,在黄岩义工协会会员白蓝地看来,这次活动与他之前10年参与的义工服务不同,充满了仪式感,这让他感到心潮澎湃。“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我们从小团体变成了大家庭,而今后,志愿服务还将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件大事。”白蓝地认为,对于黄岩的志愿者而言,“志愿服务1小时”活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去年我们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但是这个成果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黄岩义工协会会长叶琦说,“我们提出‘文明志愿1小时’的概念,是想倡导市民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常态化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让文明成为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入脑入心的行为自觉。”
或许,一组数字可以代表这几年志愿者队伍的飞速增长。“去年12月,协会还只有7400名注册义工,到现在是7700多名,短短3个月增加了300多人。”该协会副会长丁菊清介绍说,市民对于参与公益奉献爱心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不仅人数在变,参与者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学校、机关单位、企业……从区主要领导到普通市民,黄岩志愿者的力量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自发组成一支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队伍,编成了一张笼罩全黄岩的文明之网。聚星火之力,成燎原之势。“我们的初衷就是,通过志愿者活动,让这座城市越来越文明、友爱。”叶琦说。
公益浇筑的文明之花,正在全城盛放。全民参与公益,既是多年来创建文明城市成果的实质展现,也是今后继续巩固创建成果的主要手段。“通过志愿者带动更多人自觉自发地参与公益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氛围,这才是文明城市的精髓所在。”郑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