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的时限到底可不可以缩短?教育界的人士普遍都是持反对意见,认为指望缩短学制来为学生减负是一厢情愿。的确如此,之所以有小升初、中考、高考等选拔性考试,理由其实在于,现有的教育资源是短缺的,且分配是不均衡的,只能通过选拔性考试来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学校念书,这也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竞争促进孩子水平提高的需要。所以,只要教育资源还存在短缺,还存在“双一流”、“985”等概念,强化性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之所以反对缩短学制,更重要的一点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几乎没有这么做的。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太长,没有必要,可以增加高等教育的年限。但事实上,发达国家也基本都是12年的基础教育,也都是18、19岁才上大学。而在国内的教育界,呼声也是延长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覆盖到整个基础教育的12年,向发达国家看齐。经合组织(OECD)关于教育的报告中,也都把教育扩张视为成就,视为数十年来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延长教育年限的好处也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根据2009年的调查,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的最新证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5个国家中,58个国家至少接受了一年学前教育的15岁学生比从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更好,即使考虑了经济社会背景。
不过,按照一些人的看法,虽然欧美是发达国家,但对教育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认为欧美人需要12年完成基础教育,中国人只要10年就够了。的确,很多小学老师都反映,在小学低年级教授的拼音、汉字乃至外语,孩子往往已经在家里就学会了。而高年级的学生也存在课本知识吃不饱的现象,所以才会寻求学奥数、乃至更高年级课程的现象。因此不少人认为提高课程的知识密度,缩短教育年限完全可行。
但有没有想过,中国人对教育的这种重视,是否本身就是一种“揠苗助长”呢?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应试有关的课程,是否对“教育”两字理解得太狭隘呢?认为缩短学制可以覆盖现有课程的内容,是否可以反向思考,在现有课程中添加应试以外的东西,比如更多的社会实践,更多的第二课堂,来填满这12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