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安寺山门

长潭观音堂
北洋境内有广孝寺、瑞岩寺、灵石寺、西岑观音堂、有法寺、净安寺、长潭观音堂、紫竹灵山寺等佛教圣地,这些寺院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影响甚为深远。寺院古迹众多,环境幽静,景色秀丽,已成为旅游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下面笔者介绍其中几所著名的寺院,因瑞岩寺、灵石寺有专文介绍,这里不再涉及。
广孝寺:佛事初兴雪泥鸿爪
北洋地区佛教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三国吴赤乌年间建成的广孝院。在黄岩乃至整个江南,对佛教发展而言,赤乌年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孙权尊崇宗教,支持佛教,以致佛教在吴地得以自由传播,广泛流行。据《高僧传》记载,吴赤乌年十年(247),高僧康僧会到建业(今南京)建寺奉像弘扬佛法。不久,他受到孙权的信敬,并为之建塔造寺,江南佛法从此始行。北洋的广孝院应运而生。
据南宋《嘉定赤城志》记载,赤乌年间,台州地域建佛教寺院9所,其中黄岩境内有广化院、演教院、广孝院、宝轮院等6所。南宋时期,广孝寺有寺产田607亩,规模中等。
明《万历黄岩县志》记载,广孝寺在县西六十里,吴赤乌中建,宋治平中赐额,国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毁,后重建。《民国黄岩县志》补载,广孝寺在乌岩镇鱼岙,清康熙十五年(1676),僧通应募修,康熙二十九年(1690),释超锡住持重兴。
清代阮培元有诗咏《广孝寺》,其中有:“遥寻清磬声,进与枯僧晤。窗外绿草尽,筠林留宿雾。”从中可以想象,广孝寺位于群山环抱之间,风光秀丽;而“指点瑞岩山,所恨身无羽”一句则点出位于广孝寺东北五里的瑞岩寺。
目前,广孝寺遗址位于长潭水库西北侧。据虞岙村老人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广孝寺尚有大雄宝殿5间,两侧厢房十多间,占地面积十多亩。山门外有古碑与下马石等古迹。1958年,因建长潭水库,广孝寺在规划淹没的库区内,所以古寺建筑全部被拆。
现在,每当枯水期,还能见到当年的基址。寺址东侧有古井两口,一圆一方,口径达一米多,井口荒草半掩,令人心生几许怅惘。而今,广孝古寺已随岁月湮没于荒草间,唯余残垣颓壁,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净安寺:居顶出家一林幽竹
净安寺,又称静安寺。据旧志记载,始建于唐咸通九年(868)。五代晋天福初,僧德能重建,天福四年(939)赐额。清代乾隆中期重修。康熙九年(1670)寂汶率徒重建。民国三年(1914)止三率灵湛、孙炳琪重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灵湛禅师任住持,后相继为显南、益祥、仁俊、子河等。寺内原有一口古钟,1953年被运出寺院,后不知下落。二十世纪60年代,寺院遭毁。后来,子河禅师出资重塑。1993年,王章合、项阿梅募化修建厢房。1996年12月,批准为佛教临时活动场所,并成立净安寺佛教管理组。2002年,重修大雄宝殿、韦驮殿和厢房。2006年,释净兴常住。2011年建双层厢房6间。2014年,重修大雄宝殿和韦驮殿。
全寺现有单檐大雄宝殿5间,单檐金刚殿5间,两层厢房10间,占地总面积5亩。其中,单檐歇山式大雄宝殿和金刚殿均为清代木结构建筑,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净安寺也是明代高僧圆极居顶的出家之所。居顶,别号“圆庵”,黄岩人,俗姓陈,15岁投乡里净安寺为沙弥。无愠禅师主持瑞岩寺时,居顶拜其门下,受其熏陶,尽得心要,妙尽作文之法,其诗文偈颂,深得宋濂等人称赏叹美。洪武二十七年(1394)选僧补官,召为左讲经,后升左阐教,兼住持灵谷寺。永乐二年(1404)入寂。著有《灵谷圆极居顶禅师圆庵集》十卷、《续传灯录》三十六卷。
就佛教史视角而言,居顶最大的成就在于三十六卷《续传灯录》,在内容上接《景德传灯录》,从大鉴下第十世写至二十世(宋元两代),目录中共标有3110个人名,正文中收载行状、语录者1203人。居顶认为五家宗派互相激扬,其源同出六祖,所以不分二系五宗分割诸多禅师,而统一标称“大鉴下”第几世,这也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净安寺位于北洋镇青龙头村青龙山麓,坐南面北,西倚龙头岗,面朝北洋镇,寺后群山环拱,风景秀丽。寺前有一大片苍翠的竹林,年代久远,秀竹成林,环境清幽,四围以块石堆砌的矮墙,攀满了各种藤蔓,苔痕斑斑点点,颇具古意。
有法寺:茂林修竹古寺重光
有法寺位于北洋镇称歇村岩头罾山山腰。始建年代无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寺院荒废,僧众被遣散,殿宇等均成废墟,石佛坐于遗址的草丛间。二十世纪80年代,当地信众发心于旧址重建,修复石佛像。1994年成立有法寺管理机构。1996年,重建大雄宝殿,并给石佛像贴金。同年12月,批准为佛教临时登记场所。
此后,陆续新建殿宇厢房,扩大寺院范围。2000年建双层厢房5间,2004年建双层南厢房5间,2006年建重檐歇山式天王殿3间,并建伽蓝殿以及祖师殿。2007年6月确定为佛教寺院。2008年建地藏殿3间、禅房3间。
寺中有消灾延寿佛、如来佛、阿弥陀佛三尊石佛,雕于明万历年间。以此推测,明代中期已有寺院。石佛螺发肉髻,双耳下垂,面容慈祥,结跏趺坐莲台,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原有底座5层,今存3层。佛像颜色是二十世纪80年代时所添。2008年,该石佛被确定为文物保护点。
2013年,国清寺方丈可明大和尚弟子释允持来寺住持,以法华经为宗纲,弘扬天台宗教义。
有法寺占地面积达6亩多,现有重檐歇山式大雄宝殿5间,中奉玉佛观音,两边供十八罗汉;天王殿3间,奉四大金刚;地藏殿3间,东边禅房3间,伽蓝殿、祖师殿各1间,加上两侧双层厢房总计21间。
有法寺面对灵石峰,左临长潭水库,前是房舍错落的潮济古镇。罾是古代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此座小山因其山形得名罾山。罾山风景秀丽,寺院周围茂林秀竹,满目苍翠,绿水绕秀峰,风光旖旎。长潭水库江南渠从山下轻缓流过,一溪清流,两岸秀色。寺前山下是江南渠连接永宁江的闸口,放水之际,激流汹涌,水声震耳,颇为壮观。寺前有一大片青翠的竹林,石阶在秀竹掩映下通向有法寺,徜徉其间,山风徐来,竹叶轻吟,竹影婆娑,静谧幽深。
西岑观音堂:山清水秀香火延绵
观音堂,位于北洋西岑村,原称感应寺,后改今名。始建年代无考。民国时有大殿3间、厢房8间。后渐废。1986年阴历八月十六,当地信众发心兴建大雄宝殿,后陆续修建东西厢房,寺前建停车场和放生池。2005年5月,大殿两厢再次毁于火。同年12月,尼果成募捐按原貌重建。2007年6月确定为固定处所。2012年,新建大雄宝殿7间。
全寺占地面积达10亩多。观音堂三面环山,环境清幽,一条小溪傍寺流过,放生池池水清澈,上有凉亭走廊,别有韵味。
紫竹灵山寺:风光秀丽山寺寂然
紫竹灵山寺,位于北洋镇联群村横山下。民国时期,当地信士章坤在村后山坡上建经堂,仅有3间平房。因为山坡上没有水源,生活不便,后来,本村村民潘广洪将其下迁,新建二层观音殿5间,并塑佛像。
2000年,李彬芳任负责人,陆续增建殿宇。2007年6月确定为固定处所。全寺占地面积5亩,现有重檐歇山式大雄宝殿、观音殿、韦驮殿、厢房等33间,隐藏在一片苍翠之中,环境幽雅。
长潭观音堂:石壁莲台观照自在
长潭观音堂,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原址在长潭龙头山麓的古道边上,殿宇倚峭崖而建,石壁上因有一尊形象逼真、自然天成的鱼篮观音像而远近闻名,石像旁边是路廊与茶亭,供来往行人休憩,无偿提供茶水。1956年,因为黄(岩)长(潭)公路拓宽,观音堂大殿、路廊以及凉亭被拆。后来,重达800斤的鱼篮观音石像遭到破坏,被敲成多块。
1990年,本村村民将观音堂从原址西迁百米,在长潭村石壁岩新建殿宇与佛龛,将原来石壁上那尊石雕鱼篮观音像修复后移至新殿。1994年建观音殿。1996年,黄岩区政府批准为佛教保留场所。1998年6月19日圆通殿竣工,奉鱼篮观音,此殿是黄岩地域规模颇大的圆通殿。1998年10月31日,迎请二十五圆通,有鱼篮观音及观音三十二应身像。
2005年建百态观音殿,是三开间重檐歇山式建筑,中奉观音坐像,左右两侧壁上塑有百尊不同姿态的观音像,像高1米左右,有坐有立,神情各异,有手持莲花,有手执净瓶,有的持剑,有的执棍,千姿百态,各臻其美。2007年6月确定为佛教寺院。
长潭观音堂是一处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佛教文化场所。堂内主要有观音化身像,以浮雕和壁画形式展现观音文化,造型生动,雕工精细,栩栩如生。长潭观音堂现有重檐歇山式圆通殿3间、百态观音殿3间、玉佛殿1间及双层厢房达27间,占地10亩多,组成一座气势恢弘的建筑群。寺院前靠公路处有三檐四柱三门青石牌坊一座,很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