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距离汶川大地震已过去整整十年。那些断壁残垣和悲伤的面孔似乎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那场地震的幸存者、亲历者或救援者。对他们来说,那段黑暗废墟下苦苦支撑的时光、那个地动山摇、触目惊心的经历,以及血肉模糊的身躯和绝望的眼神……从未真正成为过去。尽管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他们还是常常从失去亲人的噩梦中惊醒;遇到摇晃的事物就会恐惧、躲避;看到当时的影像资料就忍不住悲伤哭泣。
虽然当时有许多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前往灾区对他们进行了心理疏导,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是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时下影视作品多次呈现了PTSD的相关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种心理障碍,但有些过于夸张的表现手法也让大家对PTSD产生了诸多误解。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则较好地利用各处细节展现了比利和他战友不同程度的PSTD——久经沙场的他们会被葬礼上的礼炮吓一跳;记者会的闪光灯会让他们立即“回到”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们也会因为听到关于战争的谈话而暴起伤人。正如导演李安说的,“军人被告知如何在战场上生存,却没有被告知如何在战争后生活”,PTSD高发群体士兵的战后心理同样需要正视。
PTSD就是一个人经历或者目睹了威胁生命的创伤事件(例如:战争、地震、车祸、被强暴、被凌辱等)后,感到难以承受的痛苦并引起极度恐惧、无助。而且“时间”这剂能治愈许多伤痛的良药,对PTSD并没有什么作用,在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里都持续折磨着他们。
如果有人同时表现出以下三种状态,而且经历过重大的创伤事件,那么他很有可能出现了PTSD。
一、反复再体验创伤事件。
患者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忆或者梦到那件创伤事件,并且体验到和当时一样强烈的痛苦和烦恼。
二、持续地回避相关刺激。
患者对于创伤事件有关的话题和事物十分敏感,并且极力回避。偶尔提及也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波动。
三、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患者变得敏感、警觉,他们不能专注工作且容易被一些小事激怒。
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表现出物质成瘾、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等行为。
当意识到自己身边的人出现了PTSD,请尽快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因为不恰当的治疗很容易让患者经历二次创伤并且帮助者也可能在这过程中受到创伤。
未经过专业训练的亲友需要做的是:
1.积极倾听,适度提及。对于一提到创伤事件就落泪不止患者,我们需要给予更多支持和倾听,但不要一味的回避创伤事件。
2.支持关心他/她,但不要控制他的生活。面对日渐消沉的患者,亲友们往往会全方面照顾他们的生活以防出现意外,但这使他们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并且容易加重他们的失望情绪。
3.鼓励他寻求专业的治疗。
专业的治疗包括:
1.心理治疗:从汶川地震之后,心理治疗在重大创伤后的治疗中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咨询师侧重于提供支持,鼓励病人面对创伤事件,表达、宣泄相应的情感。最常用的是焦虑控制训练,暴露疗法和认知治疗。
焦虑控制训练帮助患者控制焦虑的水平,这对闯入性体验、警觉、回避三类症状都有效。
暴露疗法使患者在安全、放松的状态下内重复面对创伤事件,学会控制他们恐惧体验,起效较快,尤其对闯入性体验效果明显。
认知疗法通过改正患者错误的观点和行为方式,进而提高其适应能力,缓解无助感、内疚感。
2.物理治疗:rTMS作为无创安全的神经调控技术,能有效改善PTSD伴发的抑郁、焦虑、失眠、回避症状,但需要在专业的机构进行。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但是PTSD患者会对外部世界感到不信任、不可控并对服药感到羞耻,因此需要在沟通的前提下寻求更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