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教授来了!”7月6日,又到约定时间。一头花白发,手拄一米长竹杖,背着一个帆布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杨贵庆教授准时赶赴与黄岩的“约会”。一大早,村口刚出现熟悉的身影,高桥街道瓦瓷窑村两委干部、施工队工人一下子围了上来。
黄岩西部山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禀赋优越,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村“空心化”严重。今年2月,黄岩在与同济大学6年校地合作的基础上,成立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每两个星期一次南下“现场授课”,是杨贵庆一直坚持的日程安排。
瓦瓷窑村是乡村振兴实践教学点之一。早在杨贵庆到来前几天,施工队发现,正在改建的村口戏台支撑横梁的两根柱子是砖柱结构,恐怕无法支撑改建后屋顶的重量,施工陷入困境。杨贵庆绕着戏台转了两圈,展开施工图纸沉思一会儿,现场开出“药方”:“砖柱结构的柱子、横梁的雕花都是瓦瓷窑村的‘宝贝’,鱼和熊掌未必不能兼得。在外围重新架上钢柱的支撑,为砖柱减压。”这个方法,得到施工队、村干部双方的认可。
在杨贵庆的安排表上,这次“黄岩时间”是一天半。虽然不长,但每个节点无缝对接。白天,和当地党员干部在高桥街道瓦瓷窑村、南城街道蔡家洋村、宁溪镇乌岩头村等地“现场授课”;晚上,和黄岩区委分管乡村建设的干部坐下来“头脑风暴”。
一花开引来百花香。乡村振兴学院成立以来,同济大学已组建一支由11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组成的团队,和黄岩21名“乡土专家”一起,开发出乡村生态系统、乡村产业发展等20多个课程。全区300多名党员干部已完成首期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