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建议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意在让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更灵活地安排工作之外的生活。但是,在加班文化风靡企业、“996”(即工作日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成为常态、公司和单位“内部规定”频出的情况下,这样的愿景就成了“远景”,这样的建议也就几无现实意义,倒不如先把如今的“做5休2”落实好。
在现实语境下,“做4休3”实则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尴尬。“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反映出两个趋势:一是目前国民工作负担整体还在加重;二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作负担是可以递减的。
问题即出现在这个矛盾上:在工作负担仍在加重、休闲时间尚在压缩的阶段,单纯建议工作时间从每周40小时减到36小时,是超前的空想,不切实际。暂且不说,很多企业无法接受,一些员工自己恐怕也无法接受:他们还指望多上两天班,多挣一点绩效工资呢。
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建议兑现的时间是2030年。12年,这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太久了,谁也无法想象12年后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模式会是什么样。有网友戏称,“能不能保住现有工作还不确定”,当这一担忧遭遇“一周休几天”的问题,后者就不是问题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将建议兑付在12年后,这也恰恰反映了一些研究者针对眼下加班泛滥、休息权和带薪休假无法有效落实的境遇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未来12年间社会的自我调节和客观进步。但务实的做法是,先把纸面已有的权利保障好、已有的制度维护好,落实到位,再渴求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