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  黄岩人物
大爱无疆扬慈善
2018年08月01日 09:01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编者按:为深入推进“八八战略”在黄岩的生动实践,切实组织引导老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特推出“银耀橘乡·最美老干部群像”,记录那些凭着一腔热血奋战在各个领域的老干部(团队)的故事,宣传他们的无私付出,展示他们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良好形象!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来形容教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然而,在黄岩,还有一批人把自己平凡而短暂的一生,变成春蚕不断吐丝,变成蜡炬一直燃烧着去照亮他人。今年68岁的退休干部徐凤华便是其中一个。

  他是区慈善义工协会会长、区民俗摄影协会创会主席、蜂鸣网负责人……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13年,他被评为全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015年,他被评为首届台州市十佳杰出慈善义工,省委宣传部、浙江之声等十多家媒体送给他“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动、万朵鲜花送雷锋”大型匾额;2016年,他被评为省五星级慈善义;2017年,他被评为台州市最美老干部。而在他带领下的区慈善义工协会年年被评为台州市慈善工作先进集体。

  “秋老,下午茅畲那边活动都联系好了。我们什么时候过去?”“秋老,我带我孩子来了,以后有啥活动叫他一起参加。”

  “秋老,上次资助的那个病人,我们什么时候去回访一下?”

  ……

  徐凤华的网名叫秋绪,“秋老”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徐凤华慈善公益工作室里,徐凤华在招呼记者的同时,依旧围绕慈善工作忙个不停。

  爱心助学书写温暖故事

  1992年,徐凤华翻阅报纸时,在《浙江日报》上看到团中央“希望工程”助学活动的信息,便报名参加。之后,他收到了“组织”寄来的信件,给他安排了助学对象。

  徐凤华资助的第一个人是苗族的一个男孩,从他念小学二年级至小学毕业,徐凤华每学期通过邮局汇款500元给对方。“其实也是我的性格使然,我一直都挺‘爱管闲事’的。”徐凤华说,那一次,他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感到很高兴。

  后来,每资助完一个人,他就会接着资助另一个。没有多少人知道,那时候徐凤华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早已自顾不暇,500元对他来说,是一笔大数目。当时,他刚调到黄岩工作,因为之前没有积蓄,连住房都成了问题。为了在黄岩安家,家里人到处跟亲朋好友借钱建房,欠了一大笔债。屋漏又逢连夜雨,1995年,他的父亲生病,医治了一年后去世。1997年,他的母亲也生病,又医治了一年后去世。紧接着,他的孩子又考上了大学,需要很大的花费。

  那十年,于他而言,是个不断借钱、还钱的过程。“工资不管有多少,我都会交给妻子,由她拿去还债。”徐凤华说,那时,他替妻子和儿子理发,妻子替他和女儿理发,就是为了省两三块钱的理发费。他喜欢吃面,却不舍得在外面吃一碗面条。可是,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徐凤华都会坚持助学,准时地汇款到资助对象那里。

  在资助仙居的一个孩子时,他又在《浙江日报》上看到一位在四川平武支教的临海籍志愿者发布的消息称那边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徐凤华没有任何犹豫,便联系上了那位志愿者。在他的介绍下,徐凤华认识了一个叫小雪的女孩。那时的小雪还在念初中,她父亲病逝,母亲一个人带着她和姐姐,家里欠了很多债务,生活很困难。按照之前助学的惯例,徐凤华每个学期给小雪汇款500元。那个年代,网络不发达,手机也不流行,他还和小雪通信,了解她的学习情况,鼓励她努力学习,引导她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六年后,小雪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她的母亲也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家政工作,无需再由他人资助。徐凤华没有再汇款给小雪,也和小雪失去了联系。

  网络通讯发达后,徐凤华建立了蜂鸣网,日常联系都通过网络和手机。有一天,他收到了小雪的来信。“很惊喜,其实我也没帮她多少,仅仅是自己的一点点心意,没想到她还会主动找我。”徐凤华谦虚地说。欣慰得是,如今小雪已当上了中学教师,并已结婚生子,孩子也已念小学了。

  如今,他们一直保持着联系,延续着这段简单又平凡的故事……

  关爱儿童促进健康成长

  社会在变化,徐凤华助人的方式也在变化。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阅读了一位作家网友写的灾区见闻,看到一个贫困孩子的故事,心有感触,可是自己能力有限,便在蜂鸣网上发表了捐助倡议书,先后有六七十人响应,成功地帮助了这个孩子。

  经过这件事情,他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虽有限,众人的力量却是无限的,为何不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得到老伴的支持,他组织成立了区慈善义工协会,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慈善队伍。经过他的努力,协会实现了日常管理规范化,公益活动常态化。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4900人,打造出关爱留守儿童、走进父老乡亲、雷锋在行走、从小学做文明人等涉及助学、助老、助残的品牌公益项目十多个。协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次数越来越多,2017年组织活动1008次,受益5.9万人。

  “办事要办实办好,帮人要帮到点子上,我们无需锦上添花,应该雪中送炭。”在记者采访时,徐凤华反复地表明着他的观点。2013年,他在协会助学走访调查中发现,如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孩子们念小学和初中的花费很少,黄岩范围内因缺钱念不了小学和初中的基本不存在,一个学期助学500元的意义变得很小。

  有一次,徐凤华和爱心企业的经理一起去看望已结对三年的孩子。这个孩子的母亲不在了,父亲在上海种西瓜,他一个人留在家中,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给孩子送去油米和红包,孩子将东西接过去后,一声不吭。他们和孩子交谈,鼓励他。可是孩子压根没反应,还随手把红包抛了出去。面对这样的场景,徐凤华很吃惊,突然意识到传统的助学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当前的形势了,他意识到了关爱留守儿童心理的重要性。

  在黄岩,这样的孩子很多。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孩子则跟着老人或者其他亲戚生活,缺乏亲情教育和正确的行为引导。长期以往,他们的成长引人担忧。

  相比而言,经济资助是简单的,精神帮助更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孩子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更何况,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协会的力量也有限,若能引导受过帮助的人将来也去帮助他人,岂不是能发挥更多人的力量?经过初期的摸索之后,徐凤华得到了这样的启发。

  2014年开始,徐凤华带领着区慈善义工协会,在不放弃原先助学的同时,开始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并逐渐把重心从传统助学方式转移到了精神关爱上来。“我们的义工或者社会爱心志愿者会和需要帮助的孩子结对帮扶,平常多创造机会和孩子聊天,鼓励引导他们,还会举办集体联谊活动,让孩子们打开心扉,有一个阳光开朗的心态。有时,大家还会将结对帮扶的孩子接到家里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几天。”徐凤华说。

  在头陀,有一个接受区慈善义工协会帮助的男孩子,他性格内向,平时极少与人交流,更加不会管他人之事。那一天,结对义工和这个孩子谈心,鼓励他多与人交流,学会助人为乐。第二天,他在路上遇见一位老奶奶的三轮车链条掉了,就主动上前帮忙。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以前,他每次考试都只有七十多分,那个期末考试,他每门学科都考了九十多分。

  还有一个女孩子,从前不懂礼貌,看到人也不会打招呼,现在看到自己会爽朗地打招呼“秋爷爷好……”回忆起这些点点滴滴,徐凤华感到很欣慰。

  敬老助残情暖橘乡大地

  2008年,区慈善义工协会还在筹备中,徐凤华就开始组织义工们敬老了。“当时想得很简单,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徐凤华说,老人在弱势群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西部山区比较偏远,相对而言生活条件较差,那里的老人更需要帮助。因此,他们不顾路途遥远、山路难行,把目标定在了平田乡的一座敬老院。

  第一次组织活动,徐凤华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和大家一起商量后,决定帮老人们打扫卫生,为老人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陪老人吃午饭,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当时,协会只有十多人。他们早早地起床,去菜市场买了各种食材,到达敬老院后,分成两队,一队负责烧饭做菜,一队负责打扫卫生。所有费用在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AA”制平摊。

  好事多磨,这次活动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让徐凤华至今难忘。那时,私家车很少,徐凤华也还没有买车,参加活动的十多个义工里,有两三位会开车。当车子开往平田的山路时,开在最前面的一辆车在转弯处被对面驶来的车辆刮擦。“虽然大家都没有受伤,但是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组织公益活动,注重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徐凤华说。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慢慢地有了经验,把敬老院当作一个重要的敬老平台,为老人提供的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展。2015年开始,区慈善义工协会还组织了一群有文艺特长的义工,并外请一些“票友”一起“送戏进敬老院”,让老人享受服务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艺术表演。

  后来,我区文化礼堂建设得如火如荼,区慈善义工协会就把平台转移到了文化礼堂,并打造了“社工进礼堂”这个品牌项目,为居家老人与残疾人服务。渐渐地,他们又策划了“走进父老乡亲”项目,同时走进没有文化礼堂的农村,让更多的老人可以享受到他们的服务。活动中,若是知晓哪位老人腿脚不便,不能到文化礼堂的,他们便“上门服务”。

  有一次,活动已经结束,老人们都已散去,大部分义工也已经离开,只留下徐凤华和几个义工在收拾东西,一位阿婆推着一位阿公来了。她说自己看了很长时间,觉得他们服务得很周到,才回家把老伴推来。虽然活动已经结束,徐凤华还是和一位义工留了下来,细心地为老人服务,直到12时40分才结束。老人很高兴,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被婉拒后,老人便回家拿了几个橘子,一定要表表心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2014年,有一位孤寡老人因中风瘫痪在床,手脚不能行动,无人料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偶有路人经过,才喂他些许吃的。一位慈善义工发现他时,他已经很多天没有吃饭了。那位义工告诉徐凤华后,这件事情就被重视了起来。徐凤华立马和3个义工一起,带着食物、衣服、被子等来到他家,给他喂食物,为他换洗衣被、打扫卫生。询问之下,才得知他经常四五天没饭吃,最长曾十多天没有吃过一口饭。在当地政府和慈善义工的共同帮助下,这位孤寡老人做了残疾等级鉴定并申请了残疾补助,又找到了一家合适的能接收这位老人的养老院。养老院安排了专门护理人员照顾他,半年后,老人变得红光满面,双眼有神。一年后,他就可以自己吃饭,自己坐轮椅到室外晒太阳了。现在,老人一切安好,这让徐凤华很欣慰。

  此类助老助残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一定要把这些事情做好,而且要越做越好。”徐凤华说。他一直带领着区慈善义工协会的义工们,做好敬老助老助残工作,把爱心洒向橘乡大地,让慈善之风吹遍橘乡。

【作者】: 叶晨曦 【编辑】:王振珍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徐礼辉在检查防汛工作时强调 落细落实防...
我区新建长潭环湖连栋温室杨梅基地
黄岩交旅集团加快推进浙东南未来汽车城景...
区政协:打造“委员工作室+”模式 履职服...
黄岩义工协会:汇聚爱心 助花季学生战胜病魔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抓好招大引强这件头等大事
纪念浙东浙南部队会师76周年 上郑:传承...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