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它合理的成分,或者和时代的发展有关、或者符合了某种需求,所以很难用好坏来判断。就好像婚姻,婚姻是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有人因它而获得了幸福,也有人为此遭遇悲剧,能因此判断婚姻的好坏吗?
相亲和自然而然走到一起的婚姻不同,它本身就是一种功利性、目的性比较强的形式,也就更加注重婚恋中理性的那一部分,在走到一起之前,完全可以反复地考量。当然,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最符合道德的,但在物质条件没有达到足够丰富的时候,完全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很难成为绝大部分人的选择,这是现实条件所局限的结果,这导致很多爱情之外的因素在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选择,以前是门第,现在是物质条件,只有一定物质条件下,才考虑志趣是否相投,爱好是否相近等。
所以,很多时候,婚姻并不是纯粹感性的,而是感性和理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多数人都是在综合考虑之后才做选择和决定。当然这不是说综合考虑了就没有感性,只是纯粹依靠感性,一见钟情不及其他的毕竟是少数。既然多数人是综合考虑,那么大数据就是有帮助的。
生活中,大数据是很有用的东西,不用说他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就说个人。比如踢足球,把一个球员很多场的表现综合起来分析,就很容易发现,他在某个特定的动作之后,很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固定的动作,他自己可以通过这样的分析避免程式化的动作,让对手出乎意料,而对手也完全可以通过分析他的动作,提前做好应对的方案。再如一个教师,他自己讲课的情况可能自己也不清楚,但如果把他一学期、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课程录下来,加以分析,就很容易知道,哪些语言、哪些肢体动作他自己不知道,但其实影响讲课效果,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
那么,大数据对婚恋的影响如何呢?其实生活中,一个人并不总是明确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当双方都处在盲目的状态下时,大数据至少可以把理性的那一部分显示出现,这对帮助当事人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感觉,也未必没有好处。人总是希望婚姻是幸福的,尽管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客观地看待离婚的问题,但毕竟还是希望找到一个可以厮守一生的人。
当然,大数据有帮助,并不是说可以完全依靠大数据,这也不好。人是有感情的,而婚恋也有感性的部分。自古以来,就有不愿意被既有的价值、理性等束缚的人,争取爱情的自由。事实上,我们也不鼓励纯粹理性的婚恋,因为当理性战胜感性时,那个看似最恰当的选择,未必就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甜美和幸福,恰恰相反,跟你门当户对、志趣一样、爱好一样、生活方式也一样的那个人,有时候却怎么也激不起心中的火花,因为大家都一样,没有新鲜感。就好像《安娜·卡列尼娜》中描述的那样,门当户对的伴侣之间,就是无法产生爱情,反而跟一个陌生的、完全不了解的人一见钟情了。
大数据也一样,它可以衡量一切,选择最符合某个标准的人,但就是不爱。所以,我认为,对大数据,不必拒绝,也不宜依赖。大数据确实可以作为一个辅助,但谈恋爱、结婚,还是要自己把握,大数据帮助人分析是一件好事,但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完全依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