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数据相亲,首先想到的,不是婚恋方式的问题,而是隐私问题。在任何社会中,把自己的数据放置在公共领域中,人人分析,都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很容易出现隐私外泄的问题。
因为传统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对私权利的保护程度都处在不足的状态,相应地,许多人的个人隐私意识也比较淡薄,不太注重隐私权,觉得“事无不可对人言”,别人知道也就知道了。
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就拿电子支付来说,很多人觉得我们的电子支付系统非常发达,街边买个小吃就可以电子支付,反而那些发达国家在电子支付方面落后了。真的如此吗?其实在不少发达国家中,电子支付都受到重重限制,比如德国,还有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和电子支付相关的法案提请过很多次,但一直没有通过,关键就在于隐私外泄的问题难以解决。
年轻人通过这样的形式相亲,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任人分析,等于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完全透明的人,如果信息外泄,很可能给个人带来很大的烦恼。一个人在网络上浏览的足迹,就如心理咨询的档案一样,都是隐私中比较核心的部分,不可能随便让别人看。
再说婚恋的问题。不论是婚姻还是恋爱,首先都是一个感情的问题。通过数据来分析一个人的爱好、习惯、兴趣等,本身未必完全符合个人的性格特征,因为人在网络上的发言、表现,许多时候是有自我保护的,并不都是个人想法的真实体现。就如调查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态度,要经过科学而复杂的问卷设计,才有可能获得最接近的答案,如果仅仅提供过他日常的言行,对那个人的态度来分析,很可能南辕北辙。相亲也一样,通过分析过往的数据,真的能找到一个情投意合的对象吗?我想,更大的可能是失望。
婚恋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从恋爱到结婚,到相伴一辈子,其中绝不仅仅是数据分析那么简单,有很多感性的东西在起作用,爱慕、关心、包容,甚至容忍对方的缺点等,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亲切感,通过交流所产生的感觉等,都是非理性的,更不用说一个人的生命感悟,更不是大数据能够分析出来的。
大数据相亲更像一个螺丝配一个螺帽,即便可能找到那个最匹配的、严丝合缝的,但它仍旧是机械性的,人不是机器,不能这么配对。
可能有人觉得大数据相亲也不错,“世界这么大,我又这么忙,哪儿有时间、精力去找最合适的另一半?”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得不提醒的是,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虚妄的。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找到最合适的另一半”,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觉得交往的圈子小,扩大了圈子就能找到吗?未必,一个人的交往圈子再大也是有限的,从工作单位,到社区,到城市、到国家,难道还能把全世界的适龄人口挑选一遍吗?显然不可能。所以,这样扩大,本身的意义有多大值得怀疑。
何况,人总是随着环境在变,即便现在找到了“最合适”的,过两年还“合适”吗?这都很难说。追求新鲜是人的共性,新鲜感过去,婚姻出问题的人很多,那时候,难道再拿大数据分析一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