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橘乡文苑
老锅灶
2019年01月16日 08:56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小时候,我长在农村,家中的老锅灶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老锅灶,黄岩方言叫老镬灶。通常情况下,它长约1.5米,宽0.8米,高近1米,灶身是用土石垒成,灶沿用一根半圆的竹爿镶嵌以防灶边磨破衣服。锅灶平台上安有两口大铁锅,配上圆桶似的木锅盖,其中一口锅用来煮饭,另一口锅用来烧菜。两锅之间还安一只汤罐,罐中水利用烧饭时的余热加温,可以用来洗脸、洗碗筷。烧饭时的火烟,则通过用薄砖砌成的“灶山”通向烟囱排到屋外。为了使灶火旺盛,人们会用毛竹筒制成吹火棒,用嘴通过吹火棒向燃烧着的柴吹气;还会在灶旁安一个用木板和鸡毛制成的长方形风箱,用手来回牵拉风箱中的隔板将风通过管道鼓送进灶膛;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木制风箱渐渐被电动鼓风机代替,人们烧菜时就不用灶上灶下来回跑了。

  老锅灶也称“老虎灶”,灶膛很大,能放入很多柴草。大把的柴草放到灶膛里会瞬间被燃尽,每烧一餐饭得燃两捆柴草。因此,父母亲不得不经常上山砍柴,若是逢星期天,我也跟着一起上山。砍柴的活很辛苦,累得我腰酸背疼,丛生的荆棘刺得我鲜血直流,可父母亲却从来没哼过一声苦和累。

  用老锅灶烧饭,遇到天晴柴干的时候还好,若碰到雨天,柴草潮湿,烧起来可费劲了。柴草放进灶膛后,划了半盒多火柴也引不起火,整个厨房反而被浓浓的烟雾弥漫,母亲又气又急,常常被满屋子的烟呛得咳嗽连连,泪流不止。

  记得小时候,物质比较匮乏,我们常常像馋猫一样。母亲烧饭时,我经常坐到灶膛前,名曰帮忙,添柴、拉风箱,实则偷偷地将红薯、芋头、土豆等一些粗粮放入灶火旁煨烤。我津津有味地吃着烤熟的食物,忘记了拉风箱和继续添柴。当母亲发现锅里没了热气时才走过来,边责骂边“救火”。此时,我已跑出屋外和小伙伴们美美地享受着“美味佳肴”。

  大锅灶膛柴多火焰猛,煮起来的饭菜特别香。印象中,母亲煮好饭后,我经常缠着她要把锅中上面软的米饭全都拿掉,剩下紧贴锅底的那一层,然后再加上一点猪油和红糖,用文火烧得焦黄焦黄,最后用铲子铲出,抓在手里吃,很香很脆。这“镬焦”我们小孩子特别喜欢吃,现在饭店里称它为“锅巴”。

  每逢年底,大人们为过年而忙活,而锅灶也没有停息的时候。那时,母亲尽围着锅灶转,蒸糕、煮粽、炒花生……我就去灶前帮着拉风箱,尽管是数九寒天,我却被累得全身冒汗,好在我可以先尝为快。冬天天气寒冷,我喜欢坐在灶膛前边添柴边看书,父亲空闲时也会过来给我讲故事。除夕夜,我们一家人享受着老锅灶给我们带来其乐融融的年味。

  母亲为了我们,整天忙里忙外,自从我上学读书后,她就更忙了。在严寒的冬天,我还在热呼呼的被窝里做着美梦,母亲却早已在锅灶前为我默默地准备早饭。那时,我家没有时钟,凭着公鸡报晓声定时,母亲心切常常是起错了时间,往往是等做好了饭天还没亮。母亲为了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那时的早餐虽没有现在的丰盛可口,却有母亲的辛苦忙碌,我总是吃得格外有滋有味。

  每到夕阳西沉,我们放学回家,远看小村庄中那一缕缕乳白色或淡紫色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中升起,似若晨雾,飘飘袅袅。无风的时候,那炊烟犹似条条笔直的烟柱往空中飘荡;有风的时候,那炊烟又齐刷刷地朝一个方向浮动。这是母亲在为家人准备晚饭,袅袅的炊烟是她在召唤家人回家吃饭,那香喷喷的米饭,焦黄的锅巴,青翠碧绿的蔬菜在诱惑着我们。那时,父亲结束了一天田间的劳作,扛起锄头,牵着老黄牛沿着乡间小道,朝着炊烟的方向走来。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灶具也在不断变迁,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现代灶具。往事如烟,老锅灶消逝,炊烟不再。现代的灶具虽给人们带来了快速、洁净和方便,但我还是十分怀念给我童年带来无比温馨的老锅灶及那美丽的炊烟。

【作者】: 江有来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李跃旗在全市海洋强市建设暨数字经济高质...
省医保局调研组来黄调研医养结合工作
黄岩茭白入选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黄岩茭白入选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李跃旗在全市海洋强市建设暨数字经济高质...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抓好招大引强这件头等大事
沙埠—— 免费为燃气户“胶改金”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