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洛,谱名启元,字涧东,1898年8月2日出生于黄岩县鼓屿乡十里铺村,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教育家、现代植物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黄岩历史上的首位院士。
家庭:小商家庭,偏爱书香
罗宗洛的祖父辈以商为业,以仁传家,德望为乡人所称道。家中收支,年有盈裕,堪属小康之家。
6岁时,罗宗洛生母夏氏染病亡故,家有大姊弟妹等,依祖母度日。1905年,罗宗洛7岁,开始在家塾就读。9岁时,祖母去世,罗宗洛从此由继母抚养。继母对他十分关心爱护,如同己出,直至长大成人。1911年,罗宗洛在杭州安定中学肄业,1917年7月在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其后,他东渡日本留学13年。其时,家道逐渐中落。1919年,家里为罗宗洛与当地张家女儿定了亲事。1924年3月,正在日本学年考试时,继母郑氏病故,他从札幌回国奔丧,到家时离继母忌日已一个多月。1925年4月,他与张素君完婚,5月返北海道继续研究工作。之后,由上海自然科学研究院董事会推荐,罗宗洛被选为该所在外研究员。1926年4月,他返回黄岩接张素君赴北海道札幌居住。
罗宗洛与张素君育有子女7人,依次为邦熙(女)、邦煦、昌烈、昌傑、昌休(女)、昌蓉(女,在日)及昌湄(女,在美),多从事学术、医疗等工作,一门俊彦令人称羡。
1978年10月26日,罗宗洛病逝于上海中山医院。他的骨灰原厝于上海龙华公墓,待1996年夫人张素君去世后,始合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学业:东渡学习,远离尘嚣
在南洋中学求学之时,罗宗洛因为学习刻苦成绩很好,深得校长王培荪器重。受其鼓励,罗宗洛志在留学。19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班,并获浙江省官费资助。翌年,转入仙台第二高等学校理科班学习,于1922年毕业。他在3年勤奋学习中,英语、德语、日语及理科各科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罗宗洛考入札幌市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专攻植物生理学。他之所以选择北海道帝国大学,是为了远离繁华和闹市。因为,在东京与仙台,中国留学生多,朋友往来也多,难免存在应酬,对于学习甚有妨碍。
1925年3月,罗宗洛从北海道帝国大学毕业,获农学士学位,续入该校大学院(研究院),从事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师事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坂村彻教授。入学第二年,罗宗洛向坂村彻提出要求想到他的实验室学习,坂村彻提出一个条件,说北海道气候寒冷,一年有半年左右冰天雪地,暑期是北海道的黄金季节,不能离开实验室。此后,罗宗洛息交绝游,寒窗苦读,学业进步很快。坂村彻讲课条理清楚,善于启发学生,督促学生学习和实验操作一丝不苟,要求严格。从此,师徒朝夕相处共度寒暑。1925年,罗宗洛以德文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1927年7月,罗宗洛出席在仙台举行的日本植物学会和札幌博物学会;经姜琦(任留日学生监督)介绍,参加中华学艺社;在《东京植物学杂志》和《日本植物学辑报》以英文发表第二篇和第三篇学术论文。1930年,罗宗洛在北海道帝国大学研究院深造,凡四年,获博士学位。
科研:研究植物,毕生不辍
罗宗洛的研究领域涉及植物细胞质胶体、无机营养及离子吸收、组织培养、生长物质、水分及抗性生理、微量元素、辐射生理、细胞生物学等诸类。一生呕心沥血,成绩堪慰。
1930年2月,罗宗洛回国后,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央大学、浙江大学。1940年,浙大生物系迁至湄潭。罗宗洛与苏步青两家居城南朝贺寺,两家往来甚为密切。那时生活极其艰苦,条件非常简陋,但他依然科教不辍,未曾懈怠。罗宗洛担任的课程有理学院生物系与农学院农艺系的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学、植物生理实验课等。所用教材和讲义,均为自己编写。此间的研究课题,以微量元素、秋水仙素生理功能为主。其中,尤以锌、锰、硼元素对水稻、绿豆、玉米、小麦、油菜的生长影响最为突出。刊出论文包括《微量元素对植物生长之影响》《硫酸锰、吲哚-3-乙酸和秋水仙碱对小麦发芽种子内淀粉消化的影响》等。
1944年8月,罗宗洛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46年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迁到上海后,罗宗洛陆续添聘人员,增添仪器药品,经过他的努力经营,到1948年,植物研究所已设置了植物分类、植物病理、植物形态、植物生理、森林真菌、藻类、细胞遗传等研究室。1948年4月,罗宗洛出席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选为该院院士。
1949年6月,罗宗洛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议;1951年任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1953年2月任中科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他主要从事灌溉、干旱、盐碱与寒害对植物生理的影响等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根尖组织培养研究,证明铵能作为植物氮源,为铵盐化肥的肥效评价及正确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自原子能在农业上应用后,他又领导开拓植物辐射生理的研究,获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生长素在柳树插枝中的运转》(1957年刊于《实验生物学报》合作者:汤玉玮)、《关于新发酵产物赤霉素》(1958年刊于《植物生理学通讯》合作者:若木、重敏、丁静)、《水稻发芽种子的发育程度与其对X-射线敏感度之间的关系》(1960年刊于《分子细胞生物学报》合作者:方亦雄)、《用赤霉素处理的水稻发芽种子对X-射线敏感度的影响》(1960年刊于《实验生物学报》合作者:方亦雄)等。
罗宗洛平素不轻易著书,《罗宗洛文集》亦为其离世十年之后由门生整理生前文稿结集而成。《罗宗洛文集》收录文稿上限为1925年,下限为1976年,其主要篇目为《不同浓度的氢离子对植物细胞质的影响》(合作者:坂村彻)、《植物生长与铵盐作为氮源的营养液反应变化的相互作用》《植物的耐寒性》《玉米幼苗根对铵及硝酸根的吸收与培养液浓度、实际酸度关系的研究》《低剂量的电离辐射对植物的影响》《无菌条件下离体根尖培养的研究、叶提取液对根尖生长的影响的进一步实验》(合作者:罗士苇)、《X射线照射后的伤害及恢复过程中谷胱甘肽与硫氢化合物的变化》(合作者:方亦雄、柳大绰)、《植物原生质之等电点》《微量元素、生长素与植物的生长》等。
接收:成功转型,台湾大学
1945年10月,罗宗洛受命担任教育部台湾特派员主任委员,到台北接收台北帝国大学。10月17日,他抵达台湾,11月15日正式接收台北帝国大学并代理台湾大学校长。
他先遣返日籍学生及行政人员,对于日籍教授则给予宽大,暂时留用,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以后由新聘教授、讲师逐步接替。所以整个学校未受到破坏,能继续进行教学、科研。这些日籍教授回国之后,对此举广为颂扬。曾任国际遗传学会会长的木原均教授著文称赞罗宗洛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很重信义的人,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
1946年2月9日,罗宗洛携《接收台北帝国大学报告书》返重庆述职;4月10日返回台湾;5月请求辞去台湾大学代理校长之职,未获允许;之后回上海植物研究所主持工作;7月底,正式辞去台湾大学代理校长一职。
1948年8月底,应台湾大学庄长恭校长之邀,协助处理校务,至11月初返沪。
纵观罗宗洛的一生,他于困苦中学习,躲避尘嚣,专心致志。他学养丰富,脚踏实地,温厚诚挚,堪为学子典范。他处困养静,科教不辍,在创建和发展我国植物生理学事业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黄岩人民的骄傲,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