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竞争强。这十年,黄岩把工业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深入实施实体经济转型优先战略,聚力打造“永宁江科创带”,构建形成以模具及关联产业引领带动高端制造为主体,以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补充的工业产业新体系,挺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新兴产业“强筋壮骨”“盆景变风景”
在公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组件生产车间里,智能生产线上,机器人灵活起落,数以万计的光伏电池片有序“流动”,一片片银色的单晶硅片经过刻蚀、镀膜等工序后,变成一张张深蓝色太阳能电池片。
“现在是24小时满负荷生产,一天的产能是1兆瓦左右,一个月创造6000万元的产值。”光伏生产部经理夏华军告诉记者,今年新设置的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虽然只有几名工人,但是有了智能化的生产线助力,车间一天能够封装13万片电池板。
近几年,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光伏+建筑”“光伏+交通”“光伏+农业农村”等场景加速推广,公元新能源抢抓机遇,加大研发投入,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生产,新拓展多条智能化生产线,公司迎来跨越式发展。
“比如巴西是我们的重要市场,客户提出要将光伏从单面向双面发电提升(正面和背面均可受光的太阳能电池片组件),为此,我们成立技术攻关小组,通过对接科研机构、项目推进会等方式,反复研究、认真学习相关技术,充分研究同类系统的优缺点,在生产上进行特殊把控,以量身定制满足客户的要求。”公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朝晖表示,抓住了外贸的大客户,公司今年的产值预计超过10亿元,增长70%以上,明年将实现12至13亿元的增长目标。
前不久,作为浙商回归项目,中弘晶能与我区成功签约,项目将在我区投资50亿元建成为太阳能光伏组件、硅片切片、半导体碳化硅的生产基地。我区正推动新能源、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多点开花。
在精一公司,新材料智能纳米调光薄膜及玻璃项目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正应用于建筑、汽车、高铁、航空等领域智能玻璃的生产。
“如阳光房玻璃、飞机悬窗等,能够让玻璃实现调光、控温、节能等多功能。”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昱喆说,“8、9年前这种产品只有在国外波音飞机上才能看到,国内此类产品基本依靠进口,售价约1万元/平方米,这些年通过‘北美+台州’的协同开发,上亿元的研发投入,终于打造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级光阀智能玻璃。”
在永宁江科创带的核心区域,浙江光昊光电的OLED材料正在源源不断地下线,销售给各大面板厂商。该公司在OLED材料设计、合成和纯化技术方面的成果,实现国内OLED材料自主知识产权,在中国显示屏产业发展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像我们合成出热激发延迟荧光发光(TADF)聚合物材料,这一材料的横空出世,不仅在国际上实现了TADF聚合物材料体系上原始创新,达到国内OLED材料真正自主知识产权目标,更大大提高了器件的发光效率与稳定性,加速印刷OLED显示的商业化进程,降低了OLED面板材料成本,被广泛用于各种电视屏和手机屏幕。”光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张皓说。
引进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性靶材、4N5级高纯钛、智能巡逻机器人……如今,一个个投资体量大、产业层次高的重点项目犹如镶嵌在我区新能源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图谱上的明珠,加快“串起”产业链条,我区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十年前不到5%上升到近15%。为打造黄岩制造新名片,我区还设立总规模53亿元的招商引资专项基金,撬动更多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投入科创领域,构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老树发新枝”
十年来,我区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具是工业之母,模具产业是我区的传统优势产业,位于北城街道的浙江双湖模具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从十年前达不到产品要求,到现在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见证了模具原材料转型的整个过程。
“当时模具行业有十几个型号的模具钢材料,但是我们自己国内生产的就四五种,模具表面抛光性差,加工好的模具容易变形,表面和内部硬度不一致,特别是四五万模次就出废边了,达不到产品的要求。“浙江双湖模具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财基告诉记者,因为寻找国外钢材费时费力,还因此流失了许多订单。
当时的外国模具钢,寿命都在50万模次以上。为此我区积极联手科研院所和模具钢企业,开发高精度、高韧性、耐腐蚀模具钢,使热锻模、压铸模等钢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你看现在我们的产品,材质均匀,铣削加工时,走刀顺畅,电火花加工时能达到良好的蚀纹,有的指标很多都已经超过了国外的水准。“胡财基笑呵呵地说。
升级的不仅是原材料环节,在凯华模具有限公司,数字智能化已嵌入模具生产的各个环节。
“绿色的是正在加工,黄色的是在待机,红色的就是机床报警,这车间所有的相关数据全部都能在大屏上显示出来,除非停电或机器出故障了,不然这个车间可常年持续运转。”从事十多年模具加工行业的凯华模具生产主管鲁哨告诉记者,十年前,黄岩最先进的模具加工机床只有三轴,涉及多面的加工无法完成,并影响产品的整体精度,人工上传的程序也经常出错。
为此,我区紧扣模具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需求,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深耕模塑转型升级之路,搭建模塑工业设计基地、台州梦创园、黄岩科创园和智能模具小镇等平台,打造省级模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为模塑企业优化升级加油助力。
“现在车间里都是清一色像一座座小房子一样的设备,这叫五轴联动一体式加工中心,工件一次装夹就可以完成五面体的高精度加工,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精加工技术。”鲁哨幽默地说,有了这些先进设备助力,车间的返工率至少降低35%以上,直接帮助员工提高了薪水。
我区还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新模式,在模具小镇客厅内的一块长约10米、宽约3米的大显视屏上,实时滚动着模具(塑料)产业相关数据,只要鼠标一点,当天以及历史的记录一目了然。
“整合上线2000多家模具生产加工企业,千台数控机床联网,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实现数字化集成化生产。”黄岩模具产业大脑运营公司负责人张继堂表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激活了模具产业发展一江春水,解决了传统产业的加工过程不透明,创新能力弱、人才培养缓慢等痛点问题,预警研判产业的景气趋势、创新活力,促进了产业的稳进提质。
而企业不断奋勇争先、不断创新的背后,也离不开各项政策的支持。近年来,《模塑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出台,每年安排3500万元对模具企业在科研项目立项、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从国外进口的方式改造设备、专业设计软件应用等给予扶持升级,占区本级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55%。
立足“千年永宁、中华橘源、模具之都”三张“金名片”,十年来,黄岩模具总产值从不足150亿元增长到约250亿元,我区模具装备数控化率90%以上,为全国最高。
接下来,我区将以“永宁江科创带”为载体,让各类创新要素在科创带高度集聚,让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构建起模塑千亿产业集群以及医药健康、电动车及汽摩配、机械电器三大百亿产业链。大力培育新型模具钢、工程塑料、高端树脂等新材料产业,谋划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整合提升黄岩开发区(园区),推动台州新兴产业基地争创“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加快打造智能模具小镇2.0版,示范建设35个小微企业园,2022年实现制造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以上。
【记者手记】从零散到聚集、从粗放到高效、从低端到高端,如今的黄岩,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落地生根的重大项目、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处处涌动着蓬勃的朝气。这十年,记者采访过数百位工人和管理者,几乎每个人都强调庆幸自己在某一年选择了黄岩,选择了模具,实现了立业安家,实现了理想,成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