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智能模具特色小镇建设的建议
提 案 者:民建黄岩区总支
提案内容:
我区高端智能模具小镇被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考核验收通过的前提下,我区将获得小镇建设用地指标50%或60%配套奖励和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的财政补助。更为重要的是,高端智能模具小镇建设涵盖了高端智造项目、中小企业服务基地、公共服务平台、工业主题公园、小镇商务配套、民俗乡土文化度假村等六大方面,小镇的成功打造不仅是黄岩模具产业链一次质的提升,更是打造“黄岩模具”品牌,实现既是产业集聚区又是景区的绝佳机会。这对加快黄岩区模具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区模具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经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我创新、行业协同集约等多途径发展,黄岩模具产业逐渐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变,从低小散块状经济向高精尖产业集群不断提升,黄岩已从全国的“模具之乡”成为全球知名的模具制造基地。目前,全区共有模具、配件及相应装备企业2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实现年产值145亿元,模具年出口量在3亿美元以上。模具行业企业的规模实力和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全国160家重点专业骨干模具企业中,黄岩就占了15家;模具装备数控化率达80%,模具商品化率超过70%,模具标准件应用率在50%以上,在产业分类方面,黄岩模具85%以上为大型注塑模具,同时挤出模具、冲压模具、橡胶模具、压铸模具、精密电子模具也占有一席之地。在产品分类方面,黄岩模具产业已经形成以汽车模具为主导,兼有电器电子模具、汽车、电动车及摩托车配件模具、塑料日用品模具、吹塑模具、建材模具、挤出模具及相应模具配件为核心的生产格局,依靠模具产业带动塑料制品、汽摩配件、电动自行车及配件、机械电器等相关产业的产值可以占到黄岩当地产业的2/3以上。目前,黄岩模具产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塑料日用品产量则要超过40%,电动车新款车型则占全国每年新款车型的70%以上。
二、目前黄岩模具行业存在问题
(一)行业整体产品附加值偏低。我区模具产品主要走中低档道路,拥有高精度、高附加值模具生产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多数企业以模仿生产为主,创新能力差,模具产品出现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主要原因在于产品以大型注塑模具为主,品种较为单一。一旦出现一款适销对路的产品,很多企业就会一拥而上,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也随之一跌再跌。
(二)行业集中度低。据统计,黄岩模具产业近80%的产值是由年产值2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创造。虽然近几年我区模具龙头企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行业“低小散”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就造成了我区模具产业在技术革新、设备更新、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推动力显得尤为不足。素有模具之乡美誉的黄岩与后起的广东东莞等地区相比,在模具专业化水平、设备性能、加工工艺、标准化程度等方面已被逐渐拉开差距。
(三)人才要素制约。目前黄岩区模具行业内技术工人来源主要是师傅带徒弟或者直接从人才市场招聘,“高精尖”专业人才匮乏。同时由于黄岩城市规模小、工资待遇竞争力不高、外地人才人际关系处理繁琐等多种问题,除了少部分大型企业外,高级人才在本地出现引进难、流失快的尴尬局面。而这又往往导致企业认为高级人才的成本过高、流动性太强,引进培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两者之间便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也为黄岩模具企业在高端技术方面的创新研发埋下了隐患。许多企业出于核心技术保密的需要,对外来引进的人才在一定的时间内存在防范心理。甚至个别企业主聘请他们的目的是在短时间攻破技术难题和带动企业本地人才的相关技术掌握。这种急功近利的用人方式极易形成本地人才不符合研发生产条件、符合条件的外来人才不敢用、企业本地人才和外来人才对立的怪圈。
三、加快黄岩智能模具小镇建设建议
(一)突出小镇特色形象。模具特色小镇不同于工业区,不但是模具工业发展的示范区,还应该成为人们,特别是模具企业工人生活和娱乐的家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模具特色小镇需要完善各类技术设施建设,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聚焦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制定小镇产业准入政策,挖掘当地历史人文内涵,制定3A级旅游景区创建计划。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避免三者自弹自唱、各自为调,变“独奏”为“协奏”。只有快速形成自己的特色形象,才能对外产生吸引力。
(二)引导集群发展。黄岩的模具企业的大多存在单打独斗现象,极易造成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使企业陷入“小而全”的困境。要利用好模具特色小镇建设这个契机,整合各企业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资源,实现大平台的搭建,大资源的整合,大产业的提升。聚焦产业转型,针对新经济业态、新商业模式、新创业模式,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尤其要引进行业关联度高、科研创新能力强、产业竞争力大的龙头骨干企业,拉伸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业聚集度,形成优势明显的智能模具产业集群。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要完善小镇建设规划编制,加快落实小镇三年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安排和报批工作。政府要解决好部分失土农民的就业与其他保障,确保征迁工作的顺利开展。启动融资平台,与农发行对接,达成融资额度意向,解决发展资金难题。
(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且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是特色小镇实现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关键。一是聚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响黄岩区模具特色小镇品牌,引进各方资源,形成国内一流的模具产学研高端基地,集聚人才。二是制定小镇人才引进、创业创新扶持政策。设立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通过房租优惠或减免、税收返补、专利技术研发贴息等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人才。三是依靠政府和企业完善小镇各类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留住人才。
关于发展黄岩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建议
提 案 者:农工党黄岩区总支
提案内容:
目前,我区基本确立了全国电动车零部件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地位,有电动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270余家,成了塑件、电机、控制器、车架、模具开发生产等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黄岩电动自行车产业从整车业到配件业已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以狮龙、台翔、吉圣等为代表的整车企业;以新大洋、金宇、赛盈等为代表的电机生产企业;以东模、广环、誉隆、华日、老百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塑件生产企业,其凭借精良的品质和优质的服务,奠定了在南方市场的领袖地位,以新品和精品在全国独占鳌头。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规模以上整车企业少。截止2015年三季度,我区规模以上整车企业仅有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整体来说企业实力偏弱。
二是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企业不愿意承担高额的研发费用和技术创新风险,不重视产品内在质量和技术研发,新品开发仅限于在产品结构、式样、款式上的简单创新,内在质量没有根本的提升
三是进入门槛过低,发展呈现无序性。在电动自行车行业内充斥了大量的无技术、无资金、无设备、无厂房、无商标的作坊式企业,生产无序,比较混乱。
四是厂商打法律擦边球,产品存在安全隐患。2013年出台的电摩标准规定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不可超过20km/h,可现实是低速但合格的电动自行车几乎卖不出去,于是各种应对措施层出不穷。如帮助消费者将限速装置拆除,这样做,一方面会造成电动机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影响车辆的稳定性、操作性和安全性。
为此建议:
(一)要强化行业管理,整治生产企业
目前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呈现出一定的无序性,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也有必要对产业发展加强管理。对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但未达到领证要求的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督促其完善条件,努力达到生产许可标准;对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以外的套牌生产、借牌生产、假冒伪劣等生产企业坚决予以严肃查处;对同意他人套牌、出借目录的生产企业,追究其连带责任。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通过规范整治、打扶结合,来进一步规范整个电动车行业生产秩序,更应根据当地电动车行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积极扶助一批骨干企业,整改一批中小企业,淘汰一批无证无照、生产能力低下的小型企业。使电动车质量朝着良性发展方向前进,避免质量低劣的电动车产品流入市场。
(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针对当前电动自行车行业技术力量薄弱,开发能力有限,开发资金不足的现状,可由政府引导、协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组建电动自行车研发中心。政府投入一部分研发经费,动员高校、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利用这个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规模效应,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使有竞争潜力的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处于行业前列的企业也要努力增强自身综合实力,抓住目前行业势头良好的契机,加大对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如:着重提高电池的续行里程,延长电池的使用年限,加强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防止环境二次污染,大力推广新能源利用;增强电机的爬坡能力、刹车性能、和轮胎质量;特别是对架叉质量、刹车质量、电瓶质量等投诉率较高的方面要重点质量把关。
(三)加强行业规范,确保产业有序发展。
针对目前我区电动自行车市场的不规范现象,行业协会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1)在组织业内相关企业和专家进行讨论的基础上,以“行规”的形式出台各种规章,对各种不正当、不合理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并通过行业年会、相关杂志等途径进行推广,使其成为业内普遍认同的标准,为我区电动自行车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2)积极和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提高电动自行车行业准入门槛,并加强行业培训,特别是加大对维修、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确保电动车行业质量控制人员和维修人员持证上岗。(3)加强市场调研,为业内企业提供最新的市场资讯,并及时做好预警工作,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四)引导驾驶者规范行车,增强安全意识
交警部门表示,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骤然增加并非偶然,而是两大原因使然:一是车辆本身存在着技术安全不合格的问题,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二是许多驾驶电动自行车的市民不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拐弯、违法载人、夜间不开灯等,加上驾驶技能不熟练,险象环生,而遇情况时又操作不当而发生事故。必须要积极普及安全行车意识,改善行车习惯,加强交通法规意识。
【作者】: 【编辑】:周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