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新闻  >  黄岩经济
发展特色绿豆面产业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2024年01月31日 15:59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很多人都是从喜欢一种特色美食开始,爱上一座城。在黄岩,许多人的早餐食谱里总少不了一碗“豆面碎”,放些榨菜丝、鸡蛋丝、虾干等,搭配食饼筒或者煎饺,成就了一碗浓浓的“黄岩老味道”,不少人清晨时驻足在早点铺子前,只为那一口熟悉的滋味。

  近年来,宁溪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以助力乡村振兴。其中,作为特色农产品的绿豆面也因此完成了场地规范化、流程标准化,产销品牌化的转变,开启了助力村庄共富新篇章。农历新年前,论起宁溪镇集市上走俏的特色农产品,绿豆面必然位列其中,若不买上一些回家,总觉得这年过的少些味道。春节前夕,记者专门走访了宁溪农村,探源绿豆面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对其经久存留的一份特殊感情。

  山里地道绿豆面

  随着农历新年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也变得愈发浓郁,年前囤积年货的序幕正在拉开,宁溪镇集市上绿豆面等各式各样极具乡土气息的年货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采购,大街小巷人潮涌动。

  位于我区西部的宁溪镇,青山环抱,风景秀丽,因临近长潭水库其水土肥沃,尤其适宜番薯的生长,这里种植的番薯尤为软糯香甜,口感极佳,无论是做番薯肚肚还是绿豆面,都十分美味。入冬后,房前屋后的空地上,随处可见晾竿上悬挂的绿豆面、只只团箕上整整齐齐晾晒着番薯肚肚……

  “这里的绿豆面口感好,有劲道!农副产品嘛,还是集市上卖的更地道。”市民林先生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特意趁着闲暇自城区驱车前来购买年货。“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来买东西的队伍往往能排到晚上。”伟珍副食品店店主张小华笑着打包好一份绿豆面,装好袋子递给林先生。

  总说宁溪的番薯制品味道好,但究竟为什么味道好?“山好、水好,种出来的原材料好,再加上一门传承已久的好手艺,这味道能不好吗?”有着三四十年制作经验的张小华,对自家的农副产品有着绝对的自信。

  从前拗绿豆面是一件隆重且忙碌的大事,几乎都是全村出动。因此在不少橘乡儿女的记忆里,这些绿豆面总是在冬天渐趋寒冷的日子,伴随着浓郁的烟火景象,闹腾腾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走亲访友时总也少不了拎上一些。

  年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囤上一箱子绿豆面,想吃时便提前在水里泡上一些。受众面之广,也在极大程度上带动了绿豆面的销量,仅伟珍副食品店,年节前便能卖出几千斤的绿豆面,这庞大的数量,仅依靠自家手工“拗”实在过于费劲,因此店内售卖的绿豆面如今都是在几公里外的大苔村加工而成。

  天气晴好,阳光倾泻而下,大苔村加工绿豆面的村民忙活了起来。自村口起,平坦的村道两边一排排竹竿架起的晾竿上,都垂挂着已基本定型的绿豆面半成品,一直延伸到村子的另一头,晾晒过程中,村民们不时对绿豆面进行喷水整理,以避免粘连,使其均匀晾晒。

  重温一口丝滑清香滋味

  入冬做绿豆面的风俗,在大苔村由来已久。记者到达时,看见加工的袅袅炊烟盘旋在半空中,黄岩维明绿豆面作坊内溢满了蒸腾的水汽,下入锅内的绿豆面糊逐渐凝固成晶莹剔透的模样浮至水面,工作人员便用长筷子将绿豆面挑入挨着煮锅的水桶内进行冷却,防止绿豆面断开。

  随后的工序便是将冷却的绿豆面一大圈一大圈地绕在手中,并将圈子的下端剪开,挂在竹竿以固定其形状,下半部分仍旧浸泡在水中降温以防止粘黏。这时处于定型阶段的绿豆面仍湿滑柔软,但已成了日常见到的、长约半米的一挂挂的模样。

  “柳糊”、和面、“拗”面、洗面……作坊内一片火热,黄岩维明绿豆面作坊负责人陈维民也打开了话匣子。从前拗绿豆面,村里不少孩子总等在一旁,因为绿豆面拗好之后,修剪时总会剩下一些绿豆面碎,大人们便会放一些冬笋、香菇,甚至割些过年吃的咸肉与绿豆面碎一起烧起来吃,丰富的配料,爽滑鲜美的口感,成了不少橘乡儿女心中难忘的一口童年美味。

  从小熟悉绿豆面的陈维民,在十七八岁时也学会了这一门老手艺。每逢加工之时,陈维民除了给自己家里做外,也跟着老师傅帮别人做绿豆面赚钱,遇上生意好的时候,出门一趟就能赚上八九十元,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笔大收入。直至90年代左右,随着外出打工、做生意的热潮兴起,不少人离开了村庄,即便是年节里也是来去匆匆,年味淡了,拗绿豆面的人自然也少了。

  一碗绿豆面,缕缕家乡情。2003年,在外务工的陈维民遇到一个安徽朋友,谈话间问及黄岩特产,便聊到了安徽盛产番薯粉。陈维明不由得心里一动,想起最近几年很少吃到家乡的绿豆面了。充满家乡记忆的童年美味在心间浮现,他估算了绿豆面加工的利润,便下定了回家乡做绿豆面的决心。

  提升品质的前提是选用好的原料。回到大苔村后,陈维民购买了机器设备用于加工,起初,他的工坊只有3个人,由他负责和面,一个伙计负责剪面,妻子负责挂面。安徽所产红薯不如宁溪当地种植的口感好,在更换番薯进一步提高品质后,生意便逐渐红火起来,为提升加工速度,工坊工作人员也随之增加。村民们眼见绿豆面工坊办的热火朝天,也跟着做起了加工,这也使得村庄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绿豆面加工村,家家户户年前拗绿豆面的场景又回来了。年节前夕,闹腾腾的日子里,一碗香喷喷的绿豆面碎总让人恍惚间仿佛回到了从前,期待过年的氛围愈发浓烈起来。

  据悉,大苔绿豆面还被纳入了“鹿宁宁鹿西西”宁溪特色农产品系列,统一产品质量和品牌包装,基本形成了绿豆面特色产业。

  老手艺的传承与革新

  小橘灯工坊内,大袋大袋的番薯粉排成了队,加工户们则在工坊外等待着加工,不时进去查看加工进度,或是在附近逛逛以消磨时光。

  “没有一门好手艺,做的绿豆面不成型,总不能卖不好的东西给顾客。”

  “我在这做好几年了,这儿做的绿豆面色泽好也劲道,再说百八十斤的,自家做可累得很!”加工户们大多闻名而来,每年总“掐着点”争相运粉前来加工。

  每年待到番薯长成,人们陆续把收成的番薯磨成粉、晒干后,便只等着“拗”绿豆面。几十斤番薯粉倒入搅拌机,舀上一些刚做好的“番薯粉糊”,随着搅拌机的搅动,加工师傅在一旁添加温水,没多久,番薯粉便逐渐黏稠结团,加工师傅会凭经验确认番薯粉是否已打至手感柔顺、色泽光亮的程度,再进行下一步的“拗”罐。

  “之前都是用榔头敲击做绿豆面的铁皮桶,这叫做‘拗’面,得掌握好力道才能‘拗’出粗细均匀的绿豆面,敲上一天可真是手都要抬不起来。”王文青笑着说。有了电动搅拌机器帮助后,已无需人力手工来“拗”,打好的面团放入机器罐子内,随着罐子的摆动,面团便会从罐底的孔洞内漏出,随着沸腾的滚水翻滚成型,形成一根根十多米长的绿豆面。“绿豆面煮熟后,再过几次冷水,这样吃起来才劲道。”小橘灯工坊工作人员脸上洋溢着笑容。

  刚做好的绿豆面尚且柔软,在阳光下散发着如玉般温润的光泽,随着微风翩然起舞,在地面投下纤细斑驳的光影。绿豆面,但并非绿豆而是番薯为原料制成的面食,名称的出处已无从考证,但它早已成为人们的乡愁与记忆。“绿豆面不管煮还是下火锅都是不错的选择,大人小孩都爱吃!”小橘灯工坊负责人王天法说。

  老一辈人无意间将番薯与“绿豆面”联系在了一起,创造了这一口独特的美味,在许多传统技艺被工业取代的今天,这一口记忆与乡愁的滋味经过多年氤氲,融入了科技助力得到量产,在守护童年美味的同时,也为这座村庄解锁了共富密码。除盘活土地资源外,工坊经营所需和面、“拗”面、洗面等工作都会优先聘用周边村庄的待业人员,帮助他们增收致富。“在这不但能学到一门传统手艺,多一份稳定收入,也更方便照顾家里。”村民张杏飞对于这份工作也是十分满意。

  延续传统手艺传承,赋予“特色美食”生命力。王天法告诉记者,对于他而言绿豆面早已不是简单的特色美食,更多的是一种传承,里头有着无法言说的情感,也有着老一辈人的执着与乡愁,因此他希望能够和这片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一样,怀揣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一直将这份细腻而温情的手艺长久延续下去,让这碗盛满家乡滋味的绿豆面,在未来发展中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作者】: 记者 张 敏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市安委会全体成员(扩大)会议暨全市安全...
幸福岛、卷帘听雨入选省首批共富风貌驿名单
黄岩经开集团对30多个重点工程开展节前检查
幸福岛、卷帘听雨入选省首批共富风貌驿名单
市安委会全体成员(扩大)会议暨全市安全...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笃行致远谋发展 蹄疾步稳启新程 ——热烈...
代表浙江竞逐“中国考古奥斯卡”,为什么...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