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文化黄岩  >  人文
旧时仁风路
2024年05月08日 16:01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仁风路是黄岩老城区最南端的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要道路。它东起天长街(现天长南路),西至永宁街,是连接这两条南北走向主街道的纽带;也可以说,它连接了旧时迎薰门(大南门)和应秀门(小南门)两大通道。

  旧时的仁风路分东、西两段,东段称避饥巷,西段称石板路。由于这两个地名都很土气,现在大部分人都不记得了。同时,对于两个路段的分界,也比较模糊。

  从史志地名图上的标注看,旧时的石板路与避饥巷,以西边的卖巷(现并入劳动南路)口为界,但也有以东边的花园巷口为界的。倘若以卖巷口为界,西边的石板路就只有几十米长的一小段。

  由于旧时的卖巷是很冷清的一条短短的小巷,许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故在那时候,人们大多以花园巷口为界,花园巷口以西至永宁街为石板路,花园巷口以东宛延至天长街为避饥巷。

  那时候,与仁风路相伴的还有一条河流。它傍永宁街自北向南,从永宁街南段拐弯,穿过迎薰桥,折向东北,绕过昭忠祠,在卖巷口西折东,沿着仁风路东下。

  这条与仁风路相伴的河流与黄岩老城区里的五支河连接,有人称之为中支河南段,但我们这一带都叫它南支河。它最终在仁风路拐南处分道,穿过天长街上的猢狲桥,与五支河干河天长河汇合。

  仁风路地处黄岩老城区南部,地域相对偏僻,但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昭忠祠、大校场等古老的遗迹外,还有从明清时期沿续至今的清福堂、仁风乡等名胜古迹。

  清福堂位于仁风路西段,原卖巷口以东,花园巷口以西,坐北朝南,过路即为南支河。清福堂始建于前清,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太平军焚毁,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至今尚完整。

  清福堂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物,有木结构大雄宝殿三间,左右二层厢房及盘洞十多间。它为女僧修持场所,主殿奉祀三世佛,西厢房中间为地藏殿,奉祀地藏王菩萨,山门殿奉弥勒佛与韦驮菩萨。

  土改时,清福堂保留了大雄宝殿和部分供女僧居住的厢房,其余分给当地无房民众,改作民宅。由此,清福堂成了宗教场所与民宅混合的场所。这种混合在一定程度上掩护了清福堂香火的延续。

  那时候,清福堂西边是一片宽阔的空地,抑或就是传说中的大校场;东边有一条小河自北而来,从路中穿过,注入南支河。门前这一段青石板铺面的路段,是整条路上最宽敞、最干净的路段。

  清福堂东边小河边上,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再过去则是一片稻田;五、六十米外,一座与其遥相呼应的建筑物,就是神秘的仁风乡。

  仁风乡是一座很古老的建筑,或许是古代乡政府治所旧址。根据宋·《赤城志》记载:黄岩县……一十二乡四十里,仁风乡,在县东二百步。管里二:光泽,安宁……

  由此可见,仁风乡确实是古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治所就在黄岩城里。至于当时黄岩县治的位置、“二百步”是多少距离,以及仁风乡的管辖范围就不知道了。

  那时候,仁风乡及周围,是一个非常僻静的地方。它处于仁风路与花园巷交接口,方圆几十米没有其它建筑物。从斗鸡巷西走出,站在花园巷上,往南就可看到百米处有一幢黑漆漆、孤零零的老宅院子,那就是仁风乡。

  那时的仁风乡,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临路的地块,环境十分优美。南支河从西往东而来,在紧靠仁风乡的边上折向南去,然后,绕过仁风乡,在仁风乡东北角又穿过仁风路,继续东下。

  仁风乡也是一个坐北朝南的院子,大门朝南而开,门前是一块空地,一座东西走向、颇有讲究的石板桥跨河而过,即可进入大门前空地。站在这片空地上,感觉视野十分宽阔。

  过河南面和东西两侧均为稲田及零星橘园,往南看,百米之外是高出地面一米多、从东往西蜿蜒的南古城墙基(现环城南路),远处可见道教第二洞天所在委羽山;东、西两侧不远处分别是小、大南门,天长街和永宁街上商铺、民房清晰可见。向东南还可远眺巍峨秀丽的九峰山(方山),远山近水,足见此处非同一般。

  从大门进入庭院,东西两旁是厢房,中间大堂虽已破旧,倒存有一些气势。大堂后有一排稍低的二层楼房,估计是旧时的辅助用房。大院南面和东、西两面都有围墙,北面就以房为墙,房北面用石块和青砖砌墙,不开门和窗,十分坚固。危急时,组织得当,足可抵挡一阵子。整个大院占地面积约在一亩左右,作为古时候一个乡公所,其规模足矣。

  旧时,仁风乡曾办过小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已是民房,住着罗姓、施姓、王(黄)姓等四、五户人家。那时候,他们为了出路方便,在大院东北角,仁风路上的小桥旁边,开了个小门,也给这地块增加了一点人气。

  时光如流水,宋嘉定年间编纂的《赤城志》,至今已有800多年,仁风乡经历了多少个烽火岁月和朝代更替、时代变迁?它的地名、治所遗址尚在,这在人类政史上不会多见。它曾隐藏着多少世间秘密,至今未见揭晓。

  那时候,仁风路上没有店铺,住宅除了清福堂与仁风乡外,主要集中在东西两端,且以东端临近天长街原称为避饥巷的这一片为盛。

  在东端即原避饥巷口两边,分别是牟姓、茅姓人家,往西深入巷里四、五十米,分散住着金姓、王姓、何姓、彭姓、陈姓等人家;然后折向北去,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古旧院子,住着陈姓、王姓等人家。

  绕过这座古旧的院子,一直到仁风乡,这一带就没有人家了。但是,与仁风乡中间,有一块已经建了高高围墙,而没造房子的园地,据说是某一大户人家在解放前夕正准备造一大宅院,结果解放了,房子未建;若建好房子,其规模远远超过仁风乡。

  在仁风路的西端即原石板路口的两边,南边是高高的围墙,北边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小院子,住着李姓人家。再往里可见两棵高大的古樟树,屹立在路的北边。樟树的北面,有一座二层,三、四间面的楼房,住着叶姓人家。

  那时候,仁风路中段一边是南支河,一边是稻田,没有房屋,周边也几乎没有人家。相距最近的是花园巷中两户王姓大宅。

  一是花园巷西、砚池南岸的清朝军机章京王彦威故居“奉常第”,其南大门外十多米处有一口大池塘,再过去二、三十米就是仁风路。

  二是花园巷东、斗鸡巷南的清代名流王子绶家老宅,其朝西大门出来,往南是一片园地,约走三十米,即为仁风乡。这两处王姓大宅人丁较旺,让仁风路一带不至于太僻静。

  黄岩旧城里的仁风路,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地方。它离我老家和就读的小学都很近,打小在这里玩;小学六年,每周半天的劳动课,差不多都从它边上过;下乡七年,这里是常理上的必经之路;进城后,单位的集资建房就在这里,我又整整住了八年。

  几十年来,我目睹了仁风路的变化。石板路面和河流、池塘、稻田、橘园消失了,代之是水泥路面和民房、店铺;尤其是劳动南路的延伸,天长南路的拓宽,以及福利院在此建立,大大提升了仁风路的知名度和人气,让古老的仁风路焕发了青春。旧时仁风路已成历史。

【作者】: 林允华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超前布局智算中心 黄岩跑出数字经济“加速...
《黄岩麻编制作技艺》课程获教育部推介
大棚+数字化 我区首批白沙枇杷“抢鲜”上市
超前布局智算中心 黄岩跑出数字经济“加速...
大棚+数字化 我区首批白沙枇杷“抢鲜”上市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政治纪律是最重要、 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
黄岩11宗地块亮相长三角土地展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