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初秋,为考察青瓷海上丝路的印迹,调研黄岩相关的历史资料,与文史馆的同仁们一起,冒着酷暑踏上温州与福建泉州等地的旅程。
一、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
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古城北朔门之外,北邻瓯江,隔江与江心屿双塔遥相呼应。
遗址是近年才被发现的,内有宋代的码头9座、沉船3艘,和数以吨计的宋元瓷片堆积和漆木器等遗物被发掘。于是800年前温州古商港“城脚千家具舟楫,江心双塔压涛波”的繁华景象,重现于人们眼前。
“这是迄今为止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考古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突出价值,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支撑性遗产点。”温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伍显军先生如是说。
展示区是一个长千余米,宽不过百米的狭长地带。最西端古城考古现场,有工人与考古人员在作业。伍馆长详细地讲解了古城的构建特点与主要功能:“这是北城门,西边还有两个城门,东边有水城门,这水门,它是船可以进城的。所以,过去的温州相当于水上威尼斯。”
“这北门是送往迎来的关口,最重要的城门。过去温州主要靠水上交通,外面的官员到温州来,主要就是走这城门。城楼叫谢公楼,纪念谢灵运的。”
“这里还有两个瓮城。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重地。附近还有一个平价市场,说明这港口是个繁华之地。”
“我们发现了很多黄岩沙埠窑的瓷器、瓷片。说明沙埠青瓷曾在这里出海。”
“这是码头。这里有两座古码头,这个斜坡是泊货船的。这个有台阶的是停客轮的,客人上岸后直接进城门。大约当年谢灵运就从这里进城的。还有,那位南宋的赵构皇帝,他在江心寺住了16天,然后移跸温州城一个多月,走的也是这个城门。史志记载宋高宗驻跸温州,改谯楼为朝门。”
空旷的场地上,伍馆长那略带温州腔的普通话语音不时地响起,幽默诙谐的讲述引起大家一阵阵欢笑。恍惚间,一个个画面在我眼前闪过。
一座宏伟的城楼,屹立于瓯江之畔;
码头上宋高宗正被群臣簇拥着从官船下来,声势浩大地步入城门。
江心屿上,永嘉太守谢灵云,面朝瓯江负手而立,高声吟颂: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迥,异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
往东,前方不时有沉船、码头、干栏式建筑桩基等古迹展现。
一土坑里,我们在一垛土墙前驻足,看着墙上裸露出无数的瓷片惊讶不已。这即是所谓的堆积层,大多是龙泉青瓷,忍不住想用手去抠,但被提醒这是文物,大家用笑声掩盖了尴尬。
零时展馆门口,我们在“一片繁华海上头”的宣传画屏前合影留念。何方形教授说,这是临海人杨蟠的诗句。难怪有点眼熟,原来出自杨蟠诗《永嘉》:“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
杨蟠,字公济,别号浩然居士,台州章安人。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绍圣二年以承议郎知温州,在任两年,颇得百姓好评。杨蟠对温州有深厚感情,著有《永嘉百咏》,其中一首云:“为官十一政,宦游五十秋。生平忆何处?最忆是温州。”
离开温州往福州进发。路上还牵挂着朔门港,对于黄岩沙埠青瓷如何走出台州走向世界的这个话题,以前也曾考证并撰文。今方知温州古港被忽略了,看来走出去很有必要。得空将功课补上。
夜宿福州。来福州多次,也几度来三坊七巷,但同行的人有别,关注点自然不一样,于是收获也多。
二、泉州山水甲东南,海上丝绸之路通
泉州,我在今年春天已来过一回。游历了主要的名胜古迹,泉州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市,国家级文保单位比比皆是,说它“满地文物”一点都不夸张。这次安排大多是博物馆,恰好弥补了上次旅行的遗漏,幸哉!
抵达泉州已是上午10点钟,然后马不停蹄地参观非遗博物馆。
泉州非遗博物馆坐落于泉州市区,馆内展示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项之多,泉州彩扎、泉州花灯等让人眼花缭乱;德化瓷雕、惠安石雕、漆线雕、卢山国佛雕、惠安木雕等精湛工艺让人叹为观止;戏剧脸谱、木偶戏和泉港福船等项目极具地方特色,堪称民俗文化的精品。
联想咱们黄岩,也不乏全国性的、省级、市级的非遗项目,若能借鉴这里的展示形式,或许影响力会大大提高。
泉州交通史博物馆建在一片湖面上,远远看去犹如扬帆远航的轮船。
泉州先民很早便以海为田、以舟当车,探索海洋。五代十国和北宋初期,泉州迎来重大发展,成为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为适应海外贸易需要,泉州扩城建设,环城遍植刺桐树,“刺桐”成为泉州的别称。黄岩宁溪王氏乐清分支族人王十朋?任泉州知府时曾作诗云:“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黄龙窟宅占上游,呼吸风涛势湍紧。”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在中国的游历笔录时写下游记,称“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最大的港口,”为此泉州蜚声世界。
展馆内发现许多与黄岩相关的事与物件,说明历史上泉州与黄岩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石湖码头通济栈桥出土的展示橱窗里,罗永华馆长发现了黄岩沙埠窑的青瓷残件,他说,由此可以证明沙埠青瓷确实到过泉州港,很可能就是从泉州港走向南洋及欧洲、非洲等地的。
泉州市舶司始置于1087年,市舶司的职能主要是对海舶进行检查、缉私,办理海舶出海和返航手续,抽收货税和出售进出口货物,接待和管理外国来华使节、商人等。1130年,南宋皇族成员349人迁居泉州,管理皇族的南外宗正司随之设于泉州。其间就有黄岩人赵伯洙。《嘉定赤城志》载,赵伯洙,赵子英之子,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知南外宗正事。
宋元时期,远洋航行主要依靠季风。为了祈求季风如期以便商舶往返,每年夏冬时节,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常携市舶司、南外宗正司及其他部门官吏,来到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官方典礼。这一特殊仪式被记录在九日山石壁上。
九日山地处晋江上游的南安丰州。在九日山景区内,曾发现有黄岩虞仲房于宋淳熙元年(1174)携幕属游泉州时所留墨迹石刻。虞仲房即虞似良,号横溪真逸,余杭人迁居黄岩横溪,官成都判官。诗人,工隶书,有《篆隶韵书》。
今在博物馆内又发现赵师耕的石刻:“淳祐丁未仲冬二十有一日,古汴赵师耕以郡兼舶祁风遂游。”这赵师耕是南宋泉州知府兼市舶司官员,淳祐丁未是宋理宗七年1247年。这赵师耕很可能是黄岩人,他是赵泊洙的侄儿,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但从年龄推算有点出入,有待进一步考证。
发现一件图文展品,文字说明:“元·清浚《广轮疆里图》,明确记载‘自泉州风帆,六十日至爪哇,百二十八日至马八儿、一百余日至忽鲁没思’。地图所载各地位置和距离,告以泉州为基点计算,佐证了泉州作为元代中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
清濬(1328-1392),黄岩人,元明之交的地理学家。元至正二十年绘制《广轮疆里图》,大小虽仅一尺见方,却标注了中国及东亚诸国的600多个地名,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明洪武五年,应诏赴南京蒋山大斋会,被授予“十高僧”之称。洪武十五年任僧录司左觉义,十九年主持灵谷寺。
开元寺是福建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筑群,博物馆馆藏的开元寺佛像中,有两组石雕像,与黄岩松岩山法轮寺发现的石像,其造型特征都很相似,由此可以佐证松岩山石佛像是宋代的无疑。
下午我们冒雨来到泉州博物馆。广场空旷,建筑大气。透过牌坊是一片红色的屋顶,煞是漂亮。
进入展厅大门是“在水一方”的前言,画屏设计大气,大致了解了博物馆的中心主题: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泉州枕山面海,四时如春。远古时期,闽越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拓土开疆。汉晋以来,中原衣冠南渡,避地以居。唐、五代港城崛起。至宋元鼎盛,形成东方第一大港。明清时期,泉州继续在耕海牧洋的风浪中挺进。凭藉拓荒万里的卓越胆识和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温陵子民、渡台湾,成为开发宝岛的生力军。刺桐百姓移民海外,为世界的共同繁荣作出了贡献……”
博物馆又叫“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所以馆内很大部分内容与之相关。浓郁的闽台风情,民俗文化让人大开眼界。
离开博物馆,往开元寺。穿过几条曲折的小巷来到西街;虽然不是节假日,老街里游人很多。开元寺也是人影憧憧,少了那份清幽。
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创于唐代,初名莲花道场,现存的庙宇建筑大多是明、清重建的。
我因前不久刚来过,天又下雨,便少了兴致,拜谒了大殿与东双西塔便出来了。
三、凤栖古厝锦家业,虹浮碧水画图中
侨乡梧林是美丽的闽南传统村落。景区小白车载我们进村,村前是一开阔的大池塘,成林的凤凰树绽放出鲜艳的大红花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一下车,我们就被惊艳到了,红墙、红瓦、小石窗构建了风格各异、款式多样的建筑群,布局巧妙、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我们于村落宅院中穿行,不时有新的惊喜。村里以平房院落式居多,间或有两层甚至三层楼洋房。现存有闽南官式大厝、中西合璧民居、哥特式以及古罗马式等风格的建筑200多幢,是名副其实的“华侨建筑博物馆”,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棵大榕树旁有一座漂亮的小洋楼,乃侨批局纪念馆。室内陈列有明、清、民国各时期的汇票、信件等实物以及图文说明。
离开梧林,半小时车程后到了安平桥。泉州市政协的林庆峰先生成了专业向导与讲解员。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南宋绍兴年间,由僧人、官员、商家共同捐款建造。一桥沟通晋江、?南安两市,是连接?安海与?水头之间的跨海大桥。虽然没有洛阳桥那么有名,能位居中国古代四大名桥行列,但因长度2200米,得我国最长的海港大石桥之誉。历史地位也不低,它直接影响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极大地便利了晋江、南安两岸人民的往来和互市,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
带着对安平桥的敬意,我们踏上了古桥。东桥头亭叫望高楼,额题“金汤永固”,底层由条石筑垒,上层用红砖竖砌。门前一对石狮子因久经岁月变得面目不清。
桥体如长龙静卧湖面,一眼望不到头。桥面宽三、四米,由六块长条石板铺就,两侧花岗岩栏杆也是满满的岁月痕迹。桥墩由块石叠筑,共360座,不同的区段分别用不同的形状;比如海涂位置用长方形,而有海潮急流处则用分水尖船形桥墩。正因为有如此科学的建筑工艺,才使得古桥历经800年的沧桑,依然屹立不倒。现为了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将桥四周的泥涂等挖掘清理,形成清澈水质的宽阔湖面,长桥与两岸的绿色灌木林、水草及湖间撒落的芷汀组成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各个角度拍摄都是美景。难得的是景区不收费,看来泉州人不缺钱。
桥上及周边有?瑞光塔、?水心亭、?海潮庵等建筑点缀。桥中间是水心亭,内设小庙叫泗洲庙,供奉的是泗洲大圣,相似于咱们江浙地区的路廊庙,是过往行人祈祷求平安的心灵寄托。庙周边有十多块石碑,为历代修桥碑记。亭前柱旁还立有两尊石将军雕像,据说也是宋代文物。
景区游人很少,显得很幽静。我们感受着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也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四、松溪城内访古,湛卢山下探亲
松溪,是座偏僻的山城,位于福建北部,与浙江丽水、庆元相邻。若不是这次调研,我恐怕今生难到此间。
到松溪已是酉时正,饭毕,游松溪两岸绿道,继逛松溪老街。
次日一早,松溪县政协副主席吴付花、文史委主任叶章飞等领导陪同我们一起调研古城墙。
“松溪古城墙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洪水,沿河城墙被冲毁。八月,知县王士骏主持重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竣工。目前松溪城垣仅遗留大东门(寅宾门)、大西门(迎恩门)和小东门、小南门等部分城廓和自大东门至县妇幼保健院沿河城垣墙基1982米。建筑现存城垣、城门及城楼,多为清同治年间知县王士骏(你们黄岩人)主持修复建造。”博物馆馆长兰坤发向我们介绍了古城墙的历史变迁。
进入南门城墙修建工地,一列修筑完成的城墙上下颜色分明。下半段是老城墙,墙身由小青砖砌成,最底下是块石垒筑的墙基,壁衣苍苔,砖被驳鲜,满满的沧桑。
小南门是个小拱门,宽不过2米,门洞厚约3米,由条形块石筑就,城楼保存完整,高约6米,歇山顶,四檐翘角,拱形窗左右开有瞭望孔,青砖墙面。往东一段几十米长的城墙也基本保存完好,高约3米,整个墙面满是苍苔,掩映处有许多刻字砖,字体也清晰可见,有“光绪甲午松溪城砖”等字样。旁有一小庙叫河头玄妙观。
步行几百米来到大东门,城楼是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歇山顶。城门额上嵌“寅宾门”阴刻楷书石匾,上款“知县浙台王士骏改建”,落款“光绪二十一年岁次乙未又五月吉日”。门面阔14米,进深9米。中设拱门,门高3.8米,宽3米,厚3米。基础和拱门用条石砌筑,墙体一色青砖错缝叠砌。
东门正对码头,据说以前有浮桥通对岸,老埠头上尚留两根石柱,是固定浮桥用的系缆石。附近城墙上镶有石碑,乃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士骏撰写的禁碑,记载修筑城墙的经过和禁止乡民在河道上游建水碓的禁令等内容。清光绪二十年五月,山洪爆发,沿河一带城墙全被冲毁,大水涌入城内,损失惨重。王士骏刚到任,时年56岁的他不辞辛劳,登上湛卢山察看地势,多方询访乡贤士民计议良策。下令拆除东门一带数座水碓(用水流力量来自动舂米的机具)的拱河坝,免除堵水冲刷,以根治水患。同时,发动各乡、里建密烧制统一规格的城砖,征集民工采大石加固基墙。共费资34534.9块银元,因民捐和义仓挪垫不足,王士骏自己解囊赔垫了3800多块银元。
西门叫迎恩楼,被一片民居包围,城楼是小庙。城门额“迎恩门”,上款“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吉时”,下款“知县事浙台王士骏重修”。与东门的“寅宾门”一样,都是王士骏亲自题写。
为此,松溪人民给予很高的荣誉:“这短短千余米‘遗存’,却阅历深深,底蕴沉沉。久经风雨拷打,岁月磨难,历练百余年,那城墙仍以质朴的身躯,阻挡着洪水的肆虐,护卫着身后的生灵和繁华。念及城墙的恩惠,无不让人感慨。王士骏知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莫大焉!”
王士骏(1838-1916),字宪恩,号吉人,宁溪人,迁居邑城双桂巷,同治十二年拔贡,光绪七年委署漳州平和知县,二十八年调署仙游以知府衔在任,候补直隶州知州,光绪三十一年致仕(退休)。历时22年,先后在福建的平和、福安、闽县、松溪、仙游、福清等地任知县。虽然仕途有些坎坷,但其福泽惠及后人,后代王氏名人辈出:长子王璠,曾任永春盐大使;次子王珩,光禄寺署丞;三子王珽,英国伯明罕大学商学士;四子王琎,我国当代世界著名的分析化学家;幼子王玮,国立浙江大学副教授;孙子王启东,浙大教授,著名材料专家;曾孙王天骏,留美医学博士……
最后一站,参观松溪县博物馆和大布民俗文化村。印象最深的是省文保单位“罗汉寺”,抗战期间,因避战火,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曾迁此两个多月。
午后,动身返程。我们乘坐的是中巴,四五个小时的长途坐车是很累的。好在沿途武夷山余脉的风光宜人,同行的几位老师很健谈,一路上,人文故事、名人趣闻说个不完,听到了就是学到了。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