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花期来临的时候,斗鸡巷的人气明显比往常旺。写生的画家、打卡的游人总是频繁闯入王敏智家的庭院。这一段经过修葺的街巷,保留着黄岩古城昔日“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的肌理,青砖黛瓦、雕花石窗,历经时光的洗礼,忠诚地守望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浙江,台州,黄岩,一座甜了千年的城,这份甜蜜,渗透在黄岩人日常的点滴生活里,他们也乐于将这份氤氲了千年的甜,与更多人分享。
古往今来历史留痕
黄岩古城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很多黄岩人已经给不出答案。“我觉得,黄岩古城说的是,四条护城河内的区域,北至永宁江,西到西江,东南边是两条官河。虽然城内早已变了天地,但所幸四条护城河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原黄岩区历史学会会长陈建华寻找古城的足迹,是从五洞桥开始的。
五洞桥,因桥身五孔得名,800多年来静卧在西江上。江边的桥上街,是黄岩曾经连通西部的要道。“五洞桥原名孝友桥,是北宋县令修葺,南宋时赵伯澐重建,明清多次修缮,保留了宋代石桥的典型特征,桥身简洁、线条优美。”
五洞桥也曾被淹没在时代发展的印记里,桥洞被堵、桥身被填平,直至近些年,在历史文脉保护的浪潮中,重现往日的模样。“重生”后的五洞桥,凭借自身的高颜值,在宋韵文化的加持下,和周边的桥上街、五凤楼一起,一跃成为黄岩网红打卡地标之一。
自西向东走过,想象着穿越已然不再的古城墙,黄岩古城的大门徐徐打开。
“你能想象,黄岩城曾是最典型的江南水乡吗?城抱河、河抱城,河与城互融共生。”驱车沿着天长路一路向北,陈建华口中的故事,让土生土长的驾驶员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这条天长路,便是城内五支河主干道所在,如今五支河都已被填平,成为城市交通路网中的一部分。”
就像手握一串打开古城密道的钥匙,陈建华在街巷的某个交汇点,猝不及防地开启了城市的记忆,外人眼中迷宫般的“三十六街七十二巷”,正是黄岩古城昔日的繁华。
对于热爱并专注于历史研究的陈建华来说,穿越古今,有根可循,是黄岩古城的甜蜜之源。
守旧创新匠心传承
仁风路6号,罗启松的翻簧竹雕工作室就藏在黄岩古城众多的街巷中。和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并称浙江三大雕刻工艺的黄岩翻簧竹雕,因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90岁的罗启松是翻簧竹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事雕刻已有60多年。
工作室就设在罗启松的家里。一栋3层的建筑,门面很小,外立面和普通的水泥房屋无异。拐过两段窄小的楼梯,罗启松的工作室便随之映入眼帘。十余平见方的房间里,一面朝北的大窗,窗前是一张工作台,周边被书架包围,书架上除了各种关于绘画、雕刻技艺的书,还随意地摆放着各种已雕、未雕的翻簧器皿和摆件。
“朝北的光线最好了。”眼镜架在鼻尖上,深深浅浅的刻印随着罗启松手中的刻刀,在翻簧片上留下该有的印记,窗外是高低错落的老式民居,俨然一幅天然的画作,“我现在还每天都雕,拳不离手嘛。”
放下刻刀,罗启松随手拿起一个竹雕摆件,摆件上的翻簧片经过几十年光阴的“盘摸”,已经透出了象牙般的光泽,凸起的仕女图案,也多了一层包浆的圆润。“翻簧竹雕是黄岩的地方传统雕刻艺术,我在创作的时候,也会把一些黄岩的特色元素融入其中。”罗启松指着一组三连的屏风摆件,上面的图案融合了永宁江、九峰山、蜜橘、模具等黄岩“标志”,定格的是黄岩在他心中的模样。
虽然从小就接触翻簧竹雕,但罗文弛是在过了而立之年,才定下了心来钻研父亲的这门手艺。如今年近六旬的他,带着翻簧竹雕的技艺走出了窄窄的街巷。热闹的九峰公园内,父亲的工作室在青砖黛瓦檐角飞翘的老式建筑里挂牌,翻簧竹雕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这门传统的雕刻技艺,更好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除了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罗文弛同时也是一名“老师”。十多年前,他就开始了翻簧竹雕进课堂的尝试,小学、中学、高中、职业技术学校……根据不同的学生,罗文弛会设计不同内容的课程,不吝传授自己的手艺。多年来,学生里不乏对翻簧竹雕感兴趣,正式入门潜心学习的弟子,技艺便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凭双手守住传统的技艺,擦亮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心里是甜的。
街巷阡陌人城相融
王敏智打小就住在斗鸡巷,四通八达的街巷便是他幼时的游乐场。走街串巷,不论是小时候的他,还是如今成为一名摄影师的他,始终乐此不疲。
黄岩古城“三十六街七十二巷”并不是一个实数,只是借此来承载城区交通畅达、人声鼎沸的过往,每条大街小巷都有各自的前世今生。“砚池巷因为一方砚池得名,在周边尚未高楼林立的时候,远处九峰双塔倒映池中,池子就像一方搁笔的砚台。”王敏智一边说一边蹲下身,“你看,这个角落还能看到双塔的影子。”
因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街巷里,王敏智开始考究自己家族的过往历史,开始探寻人和城之间的各种亲密联系。“我开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起初为了方便拍外景,我开始打造自己的庭院。”让王敏智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无心插柳”,开启了黄岩“美丽街巷”改造的大幕。
“我就开始做邻居的工作,贴青砖、造花坛,修旧如旧的改造让这些街巷沿袭了历史的韵味。”仁风路(避饥巷)、斗鸡巷、花园巷、砚池巷……串点成线、连线成面,黄岩古城的肌理再次明晰。“街巷的改造并没有花很多钱,却花了很多心思。你看这些石窗,都是四处收集的古物,这些展框,里面的剪纸都是非遗传人剪的各种黄岩民俗。”
王敏智还在巷子里办起了摄影展,一办就是十多年,他将这座城市历史的、民俗的、发展的、创新的影像,展示在街巷里,文艺味十足的街巷,很快就火出了圈。“尤其是四五月,蔷薇、紫藤开花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到这里来写生、打卡,很热闹。”
巷子里有很多名人故居,被浓浓的生活气息包围着,每走过一处,王敏智都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他的人生本就融于街头巷尾,并且仍将在街巷里延续。“我喜欢收集老物件,门锁的铜片、雕花的柜门,也说不上有什么用处,说不定某一天的不经意间,会有意外的惊喜。”
在古城的街巷里,做着有趣却看似无用的事,看亲手栽下的藤蔓,穿越石窗,爬出未经设计的图案,并在各自的季节里,用最热烈的生命装饰古朴的街巷,这是属于王敏智的“甜”。
古韵新生续写甜蜜
“黄岩古城的规模,早在唐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就已基本成型,当时叫永宁县,距今已有1300多年。”原黄岩博物馆馆长罗永华说。在这个拥有1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的县级博物馆里,可以透过时光的隧道,和古城相遇。
“天赐永宁”展馆内,根据县志史料复原的古城沙盘里,护城河内纵横交错的河流、街巷,正如陈建华描述的那样。让罗永华感到高兴的是,黄岩古城的记忆将会有更多人去守护。“在黄岩城市发展的规划中,古城墙的修复已纳入其中,北边的拱宸门将重建,南面的迎熏门遗址将进行保护性修复,黄岩古城将用新的方式回归,续写历史,赓续文脉。”
事实上,黄岩古城新生的大幕早已拉开。2019年,黄岩启动官河古道工程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2023年1月,历时4年,一条沿着护城河供市民日常休憩的滨河慢行步道全线贯通。这是属于黄岩人的幸福“甜甜圈”,日常休闲、娱乐的需求都可以在官河古道沿岸得到满足,更别提夜间漫步,听蛙叫虫鸣,看白鹭翻飞,是怎样一种惬意。
这种惬意是可分享的。“官河古道串联起了五洞桥、官河水街、鹭洲树屋、橘源桥等12处景观,为黄岩城区文旅融合发展添砖加瓦。”黄岩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副局长王国辉说,相较于西部山区原生态的山水,黄岩城区的文旅有潜力可挖,“包括官河古道、博物馆、图书馆、朵云书院、东禅酒厂等地标,我们正在引进、培育更多年轻的业态,将公共文化空间转化为优质的文旅空间,吸引更多人走进黄岩,感受千年永宁的魅力。”
历史沉淀于舌尖,又是另一番滋味。在“糯叽叽、鲜嗒嗒、甜蜜蜜”的台州美食持续走红的当下,黄岩也亮出了自己的美食名片。“国庆期间,台州美食节在黄岩举办,6天70万人次800万元销售额,排在销量榜前六的,都是黄岩的美食。”黄岩区餐饮行业协会会长王以洲说,“黄岩本地的美食和食材密不可分,宁溪的豆腐、沙埠的芋头,还有特色仙人鸡,保留最传统家烧的做法,才是地道的黄岩味道。”
不论是历史里的、文脉里的、街巷里的、传承里的,还是舌尖上的,黄岩古城的点点滴滴,跨越时空,以各自的方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或凝于物,或聚于心的印记,似微光,点亮了城里的万家灯火。而这座甜了千年的城,仍在续写着她的甜蜜,并期待着与更多的你相遇,直到,你亦成为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