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村,水窟塘。三尺泥路是大道,脚踏石板两头翘,一场大雨浮泡泡。”
一首顺口溜,一段辛酸史。南城街道山前村,一个曾经因地势低洼、逢雨必涝而被称作“水窟塘”的村庄,十几年间,仿佛经过了魔法的精心雕琢,完成了一场由内而外的华丽转身。
昔日泥泞的小路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所取代,绿树成荫,花香四溢;那些破旧的瓦房和土坯房也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小别墅;贫穷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集体经济,也早已变得产业兴旺、生机勃勃……
山前村民的幸福生活
春日清晨的山前村,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清新香气。村口的景观桥上,几位早起的老人悠闲地晨练。路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排屋、别墅也从晨光中“苏醒”,一个个敞开了大门,迎接春光。
“老张,你花园的山茶花开得那么漂亮,费了不少心思吧?”
“哈哈,我就这点爱好,你花园里的金鱼养得比我的好多咯!”
山前村村民张文江站在自家花园里晨练,隔着栅栏,他和邻居分享打理花园的心得。盆景如何栽种、假山如何清理、金鱼怎么喂食……自从住进排屋,他把小花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忙完花园里的“杂务”,张文江要去山前小微园区上班了,那里离家只有几百米远,两三分钟就到了。
“我的工作就是给园区的企业跑跑物流,平时闲下来就种种花草、蔬菜,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张文江笑着说,“以前我们村是穷村子,现在我们在外一说自己是山前村的村民,人人都夸山前好!”
山前村的好,不是张文江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山前村村民们共同的心声,更是有着实打实的数据来证明。
2011年,山前村引进3家汽车4S店,年租金达200多万元;同年,该村办起物流托运站,加上原有菜市场扩建,每年租金收入近80万元,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00多万元。2021年,山前村建成运行小微园区,总投资3.2亿元,年租金收入现突破2600万元。2024年,山前村集体经济突破3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6.5万元,村集体资产达到7亿元。
产业兴旺作为山前村乡村振兴的基石,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引领着它走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集体收入增加后,山前村村民们的“口袋”不仅鼓了起来,日子也是越过越“美滋滋”。村里每年为全村60周岁以上的困难老人发放慰问品和生活补助金,并负责全村村民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解决了广大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80%的村民已搬入统一规划的排屋区、别墅区,几乎家家户户住新屋;环境的“花园式”改造,让村庄绿色连成片、处处有风景。园林式广场、音乐喷泉、未来式采摘果园,还有“艺术振兴乡村”实践基地、山前云课堂中心、智慧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山前村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双重满足,生活幸福指数一路攀升,提前开启了“未来乡村”之旅。
“多亏了张胜荣书记,还有我们的村两委班子,他们是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我们的生活才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张文江自豪地说。
站在时代的潮头致富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如海浪潮头般汹涌澎湃,如何站在潮头书写共富新篇章?则需要一个手把红旗的“弄潮儿”。而在山前村,这个对时代的脉搏精准把握的“弄潮儿”便是山前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胜荣。
2008年,张胜荣当选山前村村委会主任,上任前,村民们的一席话让他感到“山前村村委会主任”的名号不仅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信任。
“村民们跟我说,你做企业那么成功,我们想让你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张胜荣说,冲着这份信任,他要拼尽全力带着山前村村民向前奔跑。
摘掉“水窟塘”的帽子,是山前村蜕变的第一步。
因地理位置及用地规划等历史因素,山前村曾有近20年未批地建房,村民们住的几乎都是“老破小”。2009年,借助“千万工程”的东风,山前村两委班子决定实施农房改造。在张胜荣牵头下,山前村多次召开村务联席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张胜荣自己也是街道、部门到处跑,终于成功争取到项目。
“可那时村里集体账户上只有85万元,离拿下宅基地的钱还差一大截。”山前村村监会主任彭建春说,“是阿荣书记自己个人做担保,然后带领村里20名党员集体贷款了650万元,这才让首批108户村民实现了别墅梦。”
正是张胜荣与山前村村民之间的团结与信任,让山前村前进的步伐走得沉稳且坚实。
村民居住环境改善后,山前村打造了大型综合性菜市场,不仅满足了村民的日常需求,还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居民前来交易,摊位租金成了集体收入来源的“第一桶金”。2011年,随着黄岩汽配产业不断发展,老旧的汽摩城进行拆迁升级,张胜荣再次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
“我们村有着城郊结合部和国道的区位优势,和路桥方林村一样,非常适合汽车4S店发展。”张胜荣说,当年,在村两委的努力下,他们一次性引进了3家汽车4S店,约定租期15年,每三年租金递增11%,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300多万。
汽车4S店和物流基地的引进,为山前村的产业结构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从单一的农业种植向多元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后劲十足。
听党话跟党走谋新篇
2015年,山前村和官庄梁村经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为山前村。自此,山前村又一次用“团结”书写出一段产业发展传奇。
“山前村的优势是集体资金充沛,而官庄梁村的优势在于闲置的土地。”张胜荣说,如何让两村合并后实现“1+1>2”效应,为此他一直在思考,“可以用山前村的集体资金开发官庄梁村未利用土地,建设小微工业园区,提升合并村的整体效益,实现共赢。”
2017年3月,张胜荣被推选为山前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他身处基层一线,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方针走向,彼时的他已经意识到企业入驻小微园区是必然趋势。在张胜荣的努力推动下,山前村随即启动了小微园项目的选址、征地工作。“我在参加市‘两会’时,听到关于台州企业发展的规划中就有‘2018年前实现企业入园区’的目标,我就想,听党话跟党走就一定不会走错。”
2018年10月,山前村小微园区建设项目作为区委“产业转型”重要项目之一正式启动,该园区占地面积67亩,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总投资3.2亿元。
小微工业园区的建立,不仅吸引了26家企业入驻,涉及塑料制品、模具、印刷等行业,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上下游带动效应,园区还如同一块强大的磁石,吸纳了周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村庄直接提供了800余个就业岗位。这些岗位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更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形成了“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喜人局面。更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小微园建成投用后,山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500万元,村民的年底分红又实现跨越式增长。
村里集体产业多了,管理运营也是难题。但这难不倒张胜荣,破解难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制度管人”!
“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好人。”张胜荣笑着说,“我们村的管理就是坚持和完善村级管理‘三化十二制’,不断提升村内事务运行的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早在2015年,张胜荣就在村两委班子中立下规矩:两委班子成员及其家属不得参与村集体产业的招标活动。“这样能最大限度保障集体的权益,防止暗箱操作。”张胜荣说道。
党员干部作用发挥好,村内各项工程推进也十分顺利。山前村的产业管理统一实行“阳光”操作,要求“村账笔笔清、村事件件议、村务人人明”工作、党员干部道德诚信引领工程、村干部任期履诺考评管理等机制落实到位,通过制度规范,大大提升村级治理水平。
如今的山前村,早已摘下“水窟塘”的帽子,蜕变成为一个产业兴旺、村容整洁、人居和谐的“绿富美”,是全国最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未来乡村。它的华丽转身,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成长变迁,更是一场乡村振兴战略在橘乡大地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