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仁故居,位于黄岩南城山前169号,在土屿新街北侧,至今依然保存。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三透九明堂四合院建筑群,坐北朝南,建造年代比山前现在移建的张敷纪故居更早,规模更壮观。现在后面两透四合院保存完整,左右凤翼和前透四合院由于各种原因遭到破坏。
几十年前,由于南城鼓屿新街通车需要,这座古宅前面的照壁、前院、大台门、前幢楼房全部拆除,庆幸位于第二进的张友仁故居依然保存完整。现在来到这里,仍然可以见到当时拆除的若干石构件。张友仁在去世前几年,曾回黄岩故地重游,仍然下榻于此,在故居前留下了一张很珍贵的留影,至今相片保存在南城山前文化礼堂张友仁乡贤馆。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个冬天,张友仁先生身穿夹克衫,头戴鸭舌帽,慈祥的脸庞中透着书卷气,若有所思地站在故居前面。旁边没有太多的摆设,只有一盆兰叶葳蕤的建兰,简约而秀气。一盆幽兰、一位名人,就这样定格在古意盎然的宅院内,给南城留下了一份不朽的文化遗产。
张友仁故居南临土屿新街,北靠土屿河,位置独特,交通方便。两百多年前,这里可是居住着土屿山前众多飞黄腾达的张氏后裔。张冠履生育三个儿子,分别为长子约三、仲子止斋、季子容斋,名声在外,人们称他们三兄弟为“三株树”,由于各自子孙建功立业,全部诰封为资政大夫。三兄弟同气连枝,在土屿河北面土屿山前祖宅之外的东南面,新建了这座四合院建筑群。
约三、止斋、容斋三兄弟,在此育有8个子侄,分别是约三独子更生(同知衔),止斋4个儿子素三(定海教谕)、灿亭(太学生)、直轩(张谟,咸丰辛酉年剿匪阵亡,从祀忠义祠,载入《两浙忠义录》)、华亭,容斋三个儿子聃经(倡建城南樊川书院)、静堂(封朝议大夫)、礼中。他们一个个都是黄岩土屿的传奇式人物,留下了许多与这片热土相关的故事。
民国时期,家住土屿仪门(义屋)的张国华少将,耳闻这座四合院内一户人家的四间房子出售,于是第一时间和妻舅周炳琳一起筹资买了下来。其中第一个四合院中的第二幢西北角盘洞屋,现在的山前村169号三间房子属于张国华,山前村170号的一间西厢房属于周炳琳。周炳琳老家在黄岩上垟前岸上山周自然村,他在黄岩土屿购置了这么一间栖身之所,生活更加方便,也成就了一段橘乡文史佳话。
虽然现在这座四合院残破不全,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不减当年建筑上的宏伟气象。走进张友仁故居四合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阔的庭院,庭院内的地面上铺设了整齐的石板。古时在台门以内的围墙和围屋之间,通常设置有庭院,它的四周屋檐下设有台阶,台阶下的地面多成方形,橘乡黄岩独特的称呼为“道地”。平原富贵人家用石板铺设,称为“石板道地”。山区人家就地取材用鹅卵石、溪滩石铺设,称为“石子道地”。也有一些人家的庭院是泥地的,称为“烂泥道地”。
这里的庭院设置按前庭后院的格局,穿过中堂可以直达后院,张友仁故居就位于中堂西侧位置。中堂在古代又称为客厅,也有叫“影堂”“客堂”“堂前”的,作为公共空间来开展接客、训示、议事、宴会等家庭活动。因为同一个四合院内的同族兄弟姐妹几代聚集居住,同堂长大,所以也就有了“堂兄”“堂妹”等称呼。厅堂两旁的石础,全是清一色的四方青釉石,挺立在柱础上方的木柱又粗又大,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建筑风貌。厅堂前有雕工精湛的木廊檐,廊檐下的楹柱上贴着祈福安康的楹联。
廊道,是古建筑四合院不可或缺的部位,是四合院内前后相通的檐下过道,四通八达。《汉书·本传》注:“廊,堂下周屋也。”张友仁故居前设有轩廊,根据李贤注《后汉书·班固传》:“轩,楼板也。”轩廊就是装有天花板顶棚的廊,又叫“轩棚”,或者叫“天花”,后来将轩槛的长廊称为轩,古人常常开轩纳微凉。这个檐廊不但可以挡风雨、遮艳阳,人们行走在下面,还可移步换景,难怪张友仁老先生对故居情有独钟。廊檐下还可以做女红、乘凉、玩牌、做作业,一些琐琐碎碎的事情,都在轩廊下不经意间完成了。
抬头可见廊柱和内柱之间有廊梁,因为状如满弓,如弯月,又称为“月梁”,其中平直的廊梁叫“太平梁”,两头卷起的叫“卷杀梁”。梁上还有如意小梁,雕刻着各式传统木雕图案。支撑廊梁上的“丁头拱”造型奇特,非常雅致,其上精雕细琢,刻有一些美丽的花纹图案。
走过中堂,到达后院,东西厢房的隔扇门、棂窗是亮点。隔扇门不但通风、透光,而且遮挡视线,开合、拆卸自如,非常实用。简洁的窗户,不但实用,又很有装饰美。棂窗又叫花窗,图案内容有“四福有余”“十字嵌花”等样式。我曾听南城街道文联副主席张文珠讲述,最后一透四合院临土屿河的一幢房屋就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她的父亲张保禾经常在后院内唱道情,她当老师的母亲经常带着学生在这里做作业,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回忆起来那时这座四合院给她带来了太多的欢乐。
古宅的屋顶是正脊灰塑,两头塑鸱尾和龙头,脊中塑“宝瓶”,寓意平安。“宝相”,寓意祥瑞。只是这些美观的灰塑式样都在破四旧中毁坏了,如果顺着天空的方向细细辨别,还可以见到残留的模样。至今,住在院子里的老人还藏着当时从灰脊上拿下来的青花瓷盘,说当时是用来承接天落水的,寓意承接上天恩德之用。两个青花瓷盆,一大一小,做工考究,早已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沧桑。
山前文化礼堂张友仁纪念馆,珍藏有他生前的许多资料,包括一些合影相片、名人信札、经济学论文、学术著作,还有名人题签和珍贵的手稿。南城土屿张友仁先生和梅关罗宗洛先生,两人从小同在土屿河南岸长大,一位成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另一位成了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两位名家经历了岁月的交错,如两颗流星滑落在城南的上空,但他俩的光亮,足可照亮黄岩城南的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