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每10个大棚西瓜中,就有7个出自黄岩瓜农之手。这个春耕时节,我区凭借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机械,如起垄开沟一体机等,正引领全国西瓜种植业朝着智能化大步迈进。
在位于茅畲乡的西甜瓜科创园里,一台崭新的起垄开沟一体机正忙碌作业。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它如一头不知疲倦的“大铁牛”,在田间来回穿梭。其前端巨大且锋利的开沟刀具飞速旋转,好似舞动的利刃,轻松划开土地,泛起层层湿润的春泥。随着机器缓缓前行,被搅碎的泥土均匀地向两侧堆积,不一会儿,一条宽度达1米、高度为35厘米的整齐土垄便成型了。
“原先常见的机器,旋耕的刀头是往前行走的。而我们这台机器做了创新,将刀头设计成反向旋转,还增加了向两边抛土的动作。所以在机器运行时,土就会自动往两边分开。”黄岩西甜瓜科创园负责人牟森林介绍道。
得益于这台机械,今年该基地的西瓜全部种在了规整的土垄之上。以往,人工开沟起垄,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花费大量时间,而且作业质量难以保证,参差不齐。“以前靠人工用锄头刨,效率很低。现在有了这机器,每分钟能起垄10到15米,一台机器至少能抵15到20个人工。”茅畲乡浦洋村村民林建华在田边,看着机械快速作业,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沿海地区雨水偏多,西瓜极易遭受水患威胁。尤其是在西瓜成熟的关键阶段,又恰逢梅雨季,这对西瓜种植是极大挑战。“南方雨水多,降水后水来不及往下渗透,土壤中水分过多,西瓜就容易烂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水晶瓜’。”浙江省农科院蔬菜所西甜瓜研究室主任寿伟松说。
今年,黄岩西甜瓜科创园与浙江省农科院紧密合作。在科创园的一处模拟试验区域内,通过专业设备模拟沿海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降水强度下开展了大量对比试验。经过反复测试与分析,最终精准确定了起垄的最佳高度、宽度与间距,确保在雨水较多时,西瓜田能够高效排水,为西瓜根系营造优良的生长环境。
同时,双方联合研发出起垄开沟一体机,替代了繁重的人工作业。寿伟松拿起一根瓜苗,讲解起机器的优势:“它集旋耕、开沟、起垄功能于一身。作业时,能快速打碎紧实土壤,为西瓜根系提供充足的‘呼吸’空间;按需开沟排水、导水,守护根系健康;起垄则扩大了土壤表面积,既能沥水通风、升温促早熟,还能激活土壤微生物,增强光合作用。”
我区共有5.2万瓜农,在全国种植了100多万亩西瓜,年产值高达150多亿元。这个春耕季,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帮助下,我区积极推动西瓜种植业智能化发展。除了起垄开沟一体机,还研制出轨道式巡检机、移动式喷灌机、电动推瓜机等一系列适用于西瓜种植的操作机械,助推我区成为全国西甜瓜种植的技术高地。
“我们黄岩外出的瓜农,种植面积很大。研发这些机械,就是为了帮他们降低劳动力成本。”在科创园的机械展示区,寿伟松介绍道,“就拿眼前这些来说,翻耕机、开沟机已经在实际种植中广泛应用,打药机也在逐步推广开来。在后续应用过程中,我们会紧密结合瓜农的实际需求,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持续对这些机械进行优化改进。这里就是我们研发和示范的前沿阵地,每一项新技术、新机械,都会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的西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