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乡镇聚焦
茅畲上街村:盘活资源书写共富新篇
2025年05月12日 11:16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近年来,茅畲乡上街村创新利用村留地建设租赁房屋壮大村集体经济,还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让村民喜迁新居、农田连片增效。同时,村庄以“美丽庭院”创建和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推动村庄“颜值”与“气质”双提升,绘就了一幅“产业旺、生态美、百姓富”的和美乡村画卷。

  美化人居环境共建宜居乡村

  走进上街村高垟小区,一幢幢新型农村小洋房鳞次栉比,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村容与路景相映成趣,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乡村新景象。

  上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敏红指着马路对面的住宅说:“村民的房子大都在这里,有20多年了,由于早年的规划,房屋之间比较狭窄,村民进出不是很方便,村民想要建新房的想法比较迫切。”

  在2018年,上街村启动了高垟小区征迁项目,并完成了土地指标和规划,但因种种原因被搁置了下来。

  2020年,上街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将这一历史遗留难题列为重点工作,决心打破僵局。

  “当时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借钱贷款都发现行不通。”叶敏红回忆道。面对启动资金难题,村“两委”严格遵守“五议两公开”制度,先后召开20多次会议集思广益,最终创新采用“择位费”模式——村民优先缴纳资金即可优先选房。这一举措成功筹集200多万元,破解了项目“卡脖子”难题。

  然而,最后一户村民因补偿问题迟迟未签约,影响了项目推进进度。村“两委”没有放弃,叶敏红带领班子成员数十次上门协调,乡、村两级干部轮番动员,不分昼夜、风雨无阻,却始终未能突破。“我想着再努力一次。”叶敏红说,在她的一再坚持下,最终打动了村民,啃下了这块“硬骨头”。高垟小区征迁项目从启动到动工,仅仅用了3个月。

  小区主体建成后,道路硬化又遇到新难题。在最后一排房屋外,一条呈“喇叭口”状的道路格外显眼。“‘外窄内宽’不仅影响美观,更给村民的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叶敏红说,面对这个棘手问题,村“两委”立即行动起来,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土地置换+适度补偿”的解决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耐心沟通,所有涉及村民都自愿签订了土地置换协议。道路硬化完成后,原本“喇叭口”道路焕然一新,平整笔直。考虑到村民出入安全,村“两委”还在道路一侧特别安装了护栏,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

  “现在小区的道路宽了,环境美了,住着特别舒心。”村民戴美玲兴奋地说。

  2023年,随着“美丽庭院”建设的全面铺开,上街村建起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六角亭和蜿蜒雅致的长廊。每当夕阳西下,这里便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老人们散步到此歇脚,妇女们倚着栏杆闲话家常,孩童们绕着廊柱追逐嬉戏。

  许多村民亲眼见证了村里的巨大变化。“环境跟过去天差地别,我们的生活质量感觉都提升了。”80岁的村民陈阿公说。

  “我们改变的不仅是砖瓦房屋,更是点亮了村民心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叶敏红说。

  盘活闲置资源深耕产业振兴

  1983年,茅畲乡的瓜农们开始“追着太阳种西瓜”,走出家乡寻找更适宜的种植土地。到了1997年,外出瓜农们逐步转向大棚种植,西瓜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瓜农的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

  外出瓜农多了,自然而然形成了集种植、管理、经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服务体系。从单一耕作到多元经营,西瓜产业不断延伸价值链,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随着产业生态的成熟,有人继续在外开拓市场,也有人回归家乡投身产业链配套服务。在茅畲,有一条自然形成的农资一条街,集种子经营部、农机农具店、棚头套制作坊等100余家,种子、农药、大机械、小农具等应有尽有,被各地瓜农誉为西瓜产业界的“华强北”。

  看着农资街日益红火的生意,叶敏红开始思考:如何让村集体也能搭上这趟产业快车?经过商议,村“两委”决定盘活闲置资源,将党群服务中心旁的一层楼房改建成二层建筑,打造10间商铺。“一楼店面全部出租,入驻了种子、农资等店铺,五年租期带来了75万元村集体收入。”叶敏红介绍,二楼还有500平方米待租空间,预计将带来更多的收益。

  西甜瓜产业发展势头不减,去年村里又投资120万元,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新建一栋5间3层的楼房。“预计今年七八月完工,出租后将为村集体再添一笔可观收入。”叶敏红说。

  台州万庆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牟建平是较早一批销售西甜瓜种子的经销商,最早,他的店开在茅畲老街,前年他看到村里有临街店面出租,就租下了2间店面。“每年10、11月是店里最热闹的时候。”牟建平说,每年开种前,许多瓜农都喜欢找他取经,了解不同西瓜品种优劣。“如今,西甜瓜种子生意已遍布全国,平时通过线上接单,直接发货到各地基地。”

  “我们销售的农资都要运出去,在这里开店上下货比较方便。”西瓜农资日杂店店主蔡荷女说,“之前在外地种西瓜,后来想回家创业,就开了一家农资店。”蔡荷女说,于是,她租下了村里的店面和仓库。

  “我们的农资供应紧跟瓜农的需求不断地升级。最初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现在我们会根据瓜农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货源。”蔡荷女说,“比如棚头套这类需要加工的产品,我们会先按瓜农要求加工好,再打包发货,确保农户拿到就能用。”

  在上街村,除了有农资一条街,很多村民也从事与西甜瓜产业相关的工作。记者走进一家棚头套加工作坊,村民符雪芹和搭档配合默契,一人一角拉起地上的尼龙膜,放棉绳、折尼龙膜、垫烫纸一气呵成,再提起熨斗从头到尾烫一遍,迅速完成一张棚头套。村民符雪芹说,她和搭档一天能做800多张,每人每天能赚300多元。

  推进土地流转激发乡村动能

  初夏,微风拂过,上街村的连片麦田翻滚着,齐整的麦穗在风中沙沙作响。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正是我区百亩方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的生动写照——通过土地集中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现代化管理,曾经的零散“巴掌田”蜕变为“田成方、路相连、渠畅通、林成网”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过去,上街村的农田分布零散,农户各自耕种,田埂交错、沟渠老化,机械化作业难,灌溉效率低。

  2023年,上街村启动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一期工程,通过流转110余亩土地,打破原有田界,整合零散地块,形成规模化农田。项目由黄岩永拓土地开发有限公司承建,同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硬化机耕路、修建生态沟渠等,进一步提升农田生产条件和生态效益。

  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通过土地流转,村里形成了整片的耕地,还给村民带来了每年每亩800元的租金收入。”叶敏红说,“我们村很多村民都外出种瓜,土地闲置荒废的情况比较普遍。现在不仅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还让村民多了一份收入。”

  站在一期项目的远眺,不远处就是正在筹备的二期工程地块。“去年我们完成了二期土地的丈量工作,涉及面积约70亩。”叶敏红指着前方的土地说,“目前已经完成了权属确认等工作,正在进行最后的清表准备。”

  近年来,上街村通过盘活村集体资源,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村“两委”充分利用村留地资源,建设租赁房屋,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经营性收入;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不仅让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更实现了农田集中连片。这一系列举措让村庄实现了从“后进村”到“红榜村”的华丽转身,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过去的捉襟见肘跃升至年均50万元,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面对这笔来之不易的村集体收入,“我们坚持‘五议两公开’工作法,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叶敏红介绍道,“凡是上街村的重大事项,项目中涉及的每一笔支出我们都会会议商议,并将村务张贴到公告栏上,做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如今,上街村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更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

【作者】: 记者 周丹艳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区委常委会会议召开
区委常委会第7次专题研究“三大牵引性抓手...
包顺富督导“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工作
区政协:助力探索文旅新路径 乡村振兴焕发...
我区模具企业以创新与智造撬动一季度新增长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以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黄岩:破题“三大差距”,开启奋进新程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