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片叶子,这是典型的晒斑,而这边是虫咬的痕迹。”8月7日下午,在黄岩区北洋镇曦禾有机农场闷热的大棚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达帕雷·达科拉俯身仔细翻看着作物叶片,用流利的英语讲解道。
作为国际知名农业专家,菲利克斯院士深耕农业化学与植物生态学数十年,是非洲科学院、南非科学院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近年来一直驻扎在北洋镇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工作。
院士下乡,田野迎来国际智慧
菲利克斯院士与北洋镇的缘分始于2023年。在北洋镇党委的积极牵线搭桥下,菲利克斯院士首先考察了当地西甜瓜科创基地,深入调研西甜瓜与水稻轮作模式。
8月7日,菲利克斯如往常一样深入田间,开展日常技术指导工作。
教学现场,菲利克斯的教学方式直接高效。现场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给出方案、鼓励动手操作。“院士从一片枯叶就能精准诊断问题根源,这套观察和诊断方法太实用了!”农场技术员屈巧燕深有感触。
“自从院士驻扎指导以来,我们尝试用豆科作物固氮改良土壤,这两年小黄瓜、茄子等作物产量几乎翻倍。”曦禾有机农场负责人陶永刚分享着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
跟随在院士身后学习的,是北洋镇党委精心策划的“院士带徒”计划的首批学员。
该计划面向全镇选拔了一批优秀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等作为学员。这些学员长期扎根北洋农业一线,对本地土壤、气候了如指掌,但在前沿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方面渴望提升。
在菲利克斯院士驻扎期间,学员们得以系统学习农业领域前沿知识,包括精准农业技术、绿色生态农业模式、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等。院士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指导等多种方式,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院士带徒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本土农业领军人才队伍。”屈巧燕等学员的快速成长,正是这一计划的生动体现。
党建筑巢,服务站架起科技桥梁
田间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坚实的制度支撑。位于曦禾农场的“院士工作服务站”,正是北洋镇党委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的关键载体,也是菲利克斯院士在北洋镇开展工作的重要基地。
这个约20平方米的服务站,是“区委统筹、部门联动、镇街落实”工作体系的重要成果。
服务站以党建为强力纽带,整合各方资源,搭建院士与本地农业企业沟通的桥梁,及时梳理汇总西甜瓜科创基地、中德农场、绿沃川农场等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同时,依托党建活动,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经验交流会,让更多农业从业者受益于院士团队的指导。
“这个平台像一个‘家’,让我能随时与农场、技术员保持紧密联系,第一时间捕捉到最真实的需求。”菲利克斯院士对服务站赞不绝口。
北洋镇党委委员王玮介绍,服务站建立的“院士团队—职能部门—农场”三方协同机制,核心目标是实现科研与需求“无缝对接”,确保技术转化“零延迟”。
科技辐射,国际智慧惠泽黄岩沃野
菲利克斯院士带来的国际智慧,正从北洋镇辐射到更广阔区域。
以北洋镇“院士工作服务站”为枢纽,黄岩区正推动院士团队与茅畲乡、澄江街道等农业主产区建立项目合作。技术需求从田间直达院士案头,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速奔向地头。
在澄江街道“中国蜜橘之乡”核心区,柑橘黄龙病一直是困扰农户的“卡脖子”难题。该街道通过服务站与院士团队取得联系,“优化果园生态群落+生物制剂预防”的思路正处于交流探讨阶段;不远处的茅畲乡,针对山地土壤特性的技术方案正在探讨……
一个以党建为引领纽带,以院士工作服务站为核心枢纽,以跨镇街项目合作为支撑的农业科技辐射网络正在黄岩加速成型。
乡镇、街道党组织打破地域壁垒,通过党建共建实现院士资源共享;区级职能部门联动协同,为技术跨区域推广保驾护航;基层农户和技术员则沿着构建中的“三级服务网络”,按需“点单”,让国际前沿智慧精准滴灌本土需求。
党建为旗,科技为犁,黄岩沃野上,国际智慧与本土实践正共同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绚烂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