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一头连着生态优势,一头连着富民产业。在屿头乡,绿水青山不仅是风景,更通过一个个热腾腾的馒头,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悄然改写着乡村旅游的“打开方式”。
走进屿头乡沙滩村的馒头店内,蒸笼里各式馒头升腾着热气,香气四溢,前来选购的游客络绎不绝。
“有山药的、玫瑰的,还有桂花的。你看这儿的水多干净,做出来的馒头肯定不一样。我得先买点,怕等会儿就抢不到了,再去逛逛山山水水。”游客金雨欣笑着说。
沙滩村所在的柔川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地处长潭水库上游。作为300多万居民的“大水缸”,长潭水库的地表水常年保持Ⅰ类标准,也正是这口好水,让这里的馒头有了独特的“生态味”。
从前,游客是来景区游玩,才顺带买几个馒头。如今,不少人专为这口馒头而来。馒头店的从业者感受尤为深切。
“以前一天卖一千多个,现在能卖到一万多个,还总不够卖。过去游客是游玩时顺便买,现在好多人是为买馒头专程来游玩。”大黄馒头店工作人员潘嘉豪说。
一墙之隔的小酒炊圆店,夫妻俩守着这片青山绿水,靠着卖馒头和炊圆,一年就能收入四五十万元。
“现在一天能卖两三千个,我们俩都忙不过来,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店主黄志舟满脸笑意。
从青山绿水为馒头“搭台”,到馒头反哺旅游业,这样的良性转变在沙滩村愈发明显。
“我们是先订了馒头和炊圆,才特意来这儿玩的。”游客章燕红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如今,屿头乡已有15家与馒头相关的店铺、厂家和共富工坊,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带动近200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3000多元。
“山好水好,做出来的馒头味道自然好。我们的馒头产业正是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赋能,才得以汲取养分、厚植内涵、打响品牌,让这看似寻常的小馒头‘火’了起来,也生动展现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屿头乡工作人员丁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