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新闻在线  >  黄岩时评
培根铸魂 文化强区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2025年11月12日 15:53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亦然。文化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基因,是凝聚发展合力的精神纽带。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置于重要位置,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黄岩而言,千年文脉既是历史的馈赠,更是迈向未来的底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思路,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从宋韵诗词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橘乡风情,到官河古道里“筑堤疏渠、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从模具车间里“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匠心传承,到创业浪潮中“敢闯敢试、勇立潮头”的奋斗基因,这些沉淀千年的文化密码,始终是黄岩发展的精神根脉。黄岩深耕“八项工程”二十载,不仅筑就了文化传承的坚实载体,更在淬炼人文精神、凝聚价值认同的深层维度上,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独特路径。这些实践印证:文化不仅是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约数”,更是推动发展的最强共识。

  展望“十五五”,黄岩需注重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让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城市肌理。一方面,可借鉴黄岩石窟废弃矿坑变文旅地标的成功经验,以“老城复兴”战略为抓手,打造“宋韵黄岩”文化标识集群,让“一座甜了千年的城”的城市IP可感可及。另一方面,构建“全域文化图景”,梳理各文化元素背后的典型故事,用当代视角激活文脉生命力,让千年文脉在古今对话中焕发新的阐释空间。

  无形之韵亦可化作有形之举,成为看得见的软实力、“摸得着”的GDP。全会强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黄岩而言,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黄岩工艺美术品生产、印刷复制包装、文体娱用品制造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文旅文创、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小苗变大树”,文化产业可谓方兴未艾。此外,创新培育以永宁幸福科学馆为标杆的幸福产业,将其打造为集积极心理学与科技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为文化赋能开辟新场域。

  然而,当前黄岩的文化产业融合仅停留在浅层化阶段,新兴数字文创缺乏龙头带动,未形成“文化+制造”增值链条。立足于此,黄岩需以集群发展破题,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引导中小微企业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重点培育1-2家本土企业成为产业链“链主”。同时,以创新融合为核,设立文化科技融合专项,推动模具等优势制造业植入文化基因,实现从“黄岩制造”到“黄岩创造”的价值跃升。更要实施“橘乡文创人才计划”,与高校共建产教融合基地,让创意人才在这片沃土上落地生根,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文化的生命力,最终要由人民的获得感来衡量。黄岩必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城区一刻钟、农村半小时”服务圈夯实基础,以“书香黄岩”等品牌活动润泽民心,推动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人民群众可知可感、朝夕相伴的幸福实景。

  文有脉,行必远。站在新的起跑线,黄岩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以传统为骨、创新为魂,把这份深植历史、融于当下、指向未来的文化积淀,转化为跨越山海、制胜未来的磅礴伟力,为黄岩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作者】: 评论员 【编辑】:朱慧益
推荐阅读
最新热点+更多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
2025年台州市“119”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
锚定固态电池赛道 构建产业生态圈 黄岩绿...
浙东南智算经济数字楼宇入选第三批省级数...
我区打造专而精而优的综合政务服务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培根铸魂 文化强区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
永宁产投:以产兴城,绘就幸福黄岩新图景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