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尽己所能倾囊相授,陪伴一届又一届学生成长;他带领莘莘学子从课堂走到实践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他行走田间甘当农业“守护者”,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通了科技到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他就是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农艺师王云冰。
专攻植物组培技术
2009年,王云冰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国企从事园艺方面的工作。2017年,他来到台州市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担任园艺专业组培实训教师。这些年,王云冰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主持2项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横向科研课题8项。参与合作的《设施草莓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技术被评为浙江省科技成果,参与的《南方甜樱桃栽培模式创新研究与示范推广》获得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技术进步一等奖;制定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多篇。2021年,他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今年,他被评为台州市“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突出个人”、黄岩区“最美科技工作者”。
走进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组培车间”,一排排整齐摆放的玻璃瓶映入眼帘,只见瓶子里的植物幼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仿佛走进了一个丛林微观世界。王云冰介绍,这个“组培车间”内有软枣猕猴桃、铁皮石斛、白芨、草莓等20多种园艺植物幼苗。
一株株绿色的植物在瓶子里顽强生长着,没有土壤、没有阳光,那它们是靠什么生长起来的呢?“培养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无机和有机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及生长调节剂等放置在培养基中,在人工光的作用下,使植物幼苗生长、分化、增殖。”王云冰说。
“这些植物幼苗通过无性繁殖,也就是植物克隆。我们将植物的茎尖、茎段或叶片等植物器官,培养在特定的培养基上,通过诱导、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王云冰说,“利用组培技术,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品种,脱毒技术还可以防止植物病毒对园艺植物生产的危害,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
2020年,王云冰任教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建设系列微课资源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以组培前沿应用及技术为导向,以组培理论、实操及具体范例为基础。课程形式主要采用实景展示+理论讲授+操作演示等三种方式结合,对课堂、实训基地、企业和科研场景重现技术实施细节,教学过程按章节把教学视频、题库、讨论、答疑、作业、测试相结合并综合评价,从而形成一个植物组织培养完整实用的线上教学体系。主要面向园艺、园林、农学及生物类专业高职学生,同时面向部分本科、社会工作人士、爱好者开放。
“课程从基础知识到全能性运用,从仪器设备试剂识别到种苗快繁,从外植体培养到系列植物培育,从理论知识讲解到实际操作训,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做得到。”王云冰说,课程采用线上课程培训、线下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育模式,构建了孵化园订单启动、校园实践带动、田园项目驱动的“三园联动”教学策略,采用“五化”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在完成订单中,实现育知识、育技能、育素养、育双创的“四育”目标。该资源库微课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微课教学大赛一等奖、三等奖(2018-2019),《优质铁皮石斛组培苗生产技术》获2020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植物组培精品课程应用于2021年初获得浙江省互联网+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2023年,该课程获评浙江省省级精品在线课程。
探索双创教育模式
近日,王云冰接二连三收到学生喜报,学生应泽威被新疆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录取,学生李顺远、陈朝敏被浙江农林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录取,完成了从高职生到研究生的蜕变。
学生应泽威告诉记者,2019年,他加入学院花园中心及组培中心创新创业团队,学习培养名优果树种苗繁育、植物脱毒组培等技术。在王云冰老师的支持和教导下,他先后参加了多次比赛并获奖。从学校毕业后,他在老师的推荐下,来到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工作。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我参加了很多次比赛,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准备比赛中,我的很多想法都会得到他的支持,当我遇到困难时,他还会引导我深入实践、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应泽威说,“在校期间,我成长了很多,也让我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如今,我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
“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自身,另一个是环境。”王云冰说,“学院有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专业合作社、组培中心,这些是学生们学习技能的平台,学院合作的企业、研究所更是他们实践和创新的载体。”
作为学院创业创新团队指导老师,王云冰还建立了一套成熟有效的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团队运行体系,每年都会在园艺专业的学生中招收一批能吃苦耐劳又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加入“双创”团队,学生们一边学习各种植物的组培技能,一边完成学院合作的企业订单,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组培技能,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企业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如今,通过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团队运行体系,累计培养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型人才200余人,指导“双创”团队创收数万元。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研”也是王云冰积极探索的实践育人模式。多年来,他带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乡村振兴大赛、科创项目大赛等等,让学生在“实战演习”中锤炼专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思维。他指导“双创”团队的学生先后获得台州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南方甜樱桃种苗繁育体系建立》获一类项目资助并独立发表科研论文(2018)、全国农业职业院校组培技能大赛三等奖(2019)、《樱地制宜-南方甜樱桃种苗培育产业化方案》获浙江省“挑战杯”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参加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智慧农业虚拟仿真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2022年获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在王云冰看来,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青年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的“生力军”。为此,他致力于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为农业类绿领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用行动赋能乡村振兴
“农业科学研究一定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不能脱离生产实际。”王云冰说。作为台州市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成员,台州市级科技特派员,他结合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帮助种植大户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草莓病毒病是由草莓感染不同病毒后引起发病的总称。草莓病毒病危害面广,是草莓生产中影响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草莓一般采用匍匐茎繁殖,栽培年限越长,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越大,发病程度越重。
“草莓苗的优劣在草莓生长过程中起到了的决定性作用,如果草莓苗不好,后面不仅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管理,而且种出来草莓的品质也好不了,所以草莓苗的选择和培育至关重要。每年,我们都会引种多种草莓种苗,从中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王云冰说。
学院的全人工光草莓植物工厂里种植着多个品种的草莓,它们“喝着”特别调配的营养液,照射着可以模拟太阳光谱的智能LED光源,“植物工厂的关键是在自动控制系统上,我们通过自动控制系统,使植物工厂的温度、湿度达到一个最佳的范围,满足草莓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王云冰说,“在这里,草莓实现了连年生长,也为我们组培提供了原料。”
“我们选取刚扎根的草莓匍匐茎,对茎苗进行消毒,剥取微茎尖,之后放在无菌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王云冰说,“相比于传统繁殖方式,草莓病毒病会传染,通过组培脱毒的方式获得的草莓植株是不带病毒的,它的产量和品质都会有很大的保障。加上组培还有繁殖快的优势,可大大满足了本地草莓种植户的种苗需求。”
近年来,王云冰还引进了甜樱桃、青钱柳等品种,在宁溪镇种植推广。“青钱柳的根、枝、叶均可入药,具有明显的降血压、降血糖力等多种功效,是很好的天然保健食品资源,其种植成本不高,有一定的经济收益,适合在林地、山地推广。”王云冰说。
在推广过程中,王云冰发现青钱柳种子具有深度休眠特性,自然条件下发芽率极低。为此,提高青钱柳种苗的发芽率迫在眉睫。在学院“组培车间”,他开始尝试种子处理、芽苗培育等育苗培育措施,经过多次实践探索,他破解了青钱柳种苗快繁及种子破休眠直播育苗难题。与此同时,他还联合学校食品团队,利用青钱柳的叶片,开发制作青钱柳茶,不仅延伸了产业链,増加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农业科研,特别是种苗,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怕慢,只要坚持,相信会筛选、培育出好的种苗。”王云冰说。
此外,王云冰还帮助建立甜樱桃试种基地、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及青钱柳培育苗圃,草莓高架设施栽培种植基地,对当地农民进行多次园艺植物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培训,累计开设了10余场讲座、培训,近千人受益。其中6部微视频分别获评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优秀农民培训微视频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这些年,王老师不仅对农户急难愁盼问题‘对症下药’,还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到田间地头,拓宽农民致富新路径。”宁溪镇农办主要负责人王正说。
“能帮助种植户掌握真知识、真本领,走上增收致富之路,是我最开心的事,也是我开展科技服务的意义所在。”王云冰分享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