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活动一直被认为枯燥无味。许多老师在进行歌唱活动时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幼儿记住歌词,一句句地按老师的要求学唱,轻重强弱和快慢全听老师的,只要能完整、连贯、有表情地演唱,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要组织公开活动的老师们在选材时常常会舍弃歌唱活动而选其它。然而,音乐活动中最易为幼儿理解和喜爱的表现形式就是唱歌,如何让歌唱活动真正“活”起来呢?让歌声更美妙。
一、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一)何谓自然声
首先,集体演唱时就像一个人发出的声音,没有哪个小朋友的声音听起来特别响或者不和谐。其次,小朋友唱很长时间不累。这些与老师的范唱和琴声有很大关系。
(二)如何发出自然声
1.轻声入手:让小朋友感受正确的唱歌方法就是讲悄悄话的状态。
2.口面腔共鸣:示范练习,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他们声音的共鸣主要在口腔面。
3.忌讳的要求(唱响一点,唱轻一点,轻声唱,高声唱),我们在组织歌唱活动时经常会发现:如果幼儿声音很响,老师提示唱轻点,孩子会马上轻得没有声音;如果幼儿声音很轻,老师提示唱轻点,孩子的声音又会响得刺耳。因此,老师应避免使用这些容易误导幼儿的指导语。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采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演唱方法。
二、用清晰的声音歌唱
正确的演唱坐姿是唱出好听声音的前提。如:“像小白鹅一样把胸挺起来,把孔雀的头抬起来,眼睛看着前面,留半个椅子给小客人。”老师不断的加以提醒,让幼儿得到巩固形成习惯,知道一开始唱歌就应该做成这样。
三、用有感情的声音歌唱
(一)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歌曲本身的性质和风格,采用相应的方法演唱歌曲。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基本功,老师的范唱和琴声首先应符合歌曲性质。
1.摇篮曲:抒情缓慢、轻声;伴奏:琶音、轻柔。
2.进行曲:比较跳跃、有力。如“小海军”伴奏:跳音、轻快触键。
从上面的一些练习歌曲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歌曲虽小,但却不能简单处理演唱方法。
(二)如何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唱。
幼儿演唱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过渡语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唤起幼儿的情感。
“歌唱”作为一种最简单、最朴素的音乐活动,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看到歌唱活动带给孩子的价值去思考教育方法,让我们一起以歌唱去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