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岩区南城街道药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杨梅,全村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今年的杨梅产季,合作社共卖出两三万斤杨梅!”黄岩双兵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卫兵盘点今年收成时说。
眼下,杨梅采摘、销售季早已结束,但在药山村,杨梅仍然很“红”。当地梅农酿起了杨梅酒、晒起了杨梅干,在增加风味的同时留住了鲜艳的色泽,更增添别样的口感,不断延长着杨梅的保质期和产业链条。当地在建强梅农队伍、建设杨梅驿站、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持续耕耘,探索让杨梅从“一月红”的季节性水果,发展为“全年红”的杨梅产业。
“新农菁英”计划建强梅农队伍
“采后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是很重要的,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在杨梅林间,一群梅农围成一圈,听“土专家”张仙顺在耐心讲解。
作为土生土长的药山人,30多年来,张仙顺一直从事杨梅、枇杷、桃等果树的种植和管理工作,并将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
“有时候果农们容易‘盲从’,走了歪路。比如他们从外面听来一些方法,马上就跟着做,殊不知生长环境、杨梅品种不同,修剪、施肥、农药等应用方法都会有所不同。”张仙顺说,“我就住在药山,在闲暇时间或杨梅种植的重要节点就会到田间地头去和他们交流。”
杨梅的经济价值较高,为提高梅农的种植技术水平,早在几年前,药山村就着手实施“新农菁英”计划,在剪枝、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前期栽培技术环节和采摘、销售等后期营运环节回引“新农人”18名,助力增效增收。
作为一名“新农人”,许冠文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现在,他不仅创立了“许鲜”品牌,客户遍布全国一线城市,还能收购亲友、邻里的杨梅,让杨梅销售变得省心省力。
“杨梅驿站”发掘品牌含金量
去年以来,南城街道党工委瞄准杨梅的关键销售期,将百姓临街、路边粗放的销售模式进行集中整合,建设杨梅驿站,打造统一销售基地。得益于此,如今的药山杨梅驿站,已成为摊位整洁有序、功能分区鲜明的销售阵地,吸引了更多“新农人”入驻。
以前,部分农户手中总有部分杨梅滞销,现在,“药山杨梅”的品牌已小有名气,年产值2000多万元。
“现在不少消费者在买杨梅时会拍照记录,通过给驿站分区,顾客可以清晰地追溯杨梅是否从本村人手中售出,这样可以避免被外村人冒充而‘名誉受损’。”药山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许魁说。
在杨梅驿站的“共享小屋”内,杨梅干、杨梅酒、杨梅饮、杨梅酥等衍生品整齐排列在展柜中。
“目前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卖新鲜杨梅,旺季过去后的杨梅经济缺乏探索。”橘乡雅苑(台州市)文创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慧玲说。去年,他和亲友在药山村合作成立了杨梅小作坊,专门生产杨梅干、杨梅酒等农副产品。“一方面,我们承包了药山上的十几亩杨梅林,直接在源头把控质量;另外,我们还会帮助村里的老人采摘、收购杨梅,带动周边村民的收入。去年,合作社共卖出一万多斤杨梅干。”
农文旅融合,共享“梅”好生活
立足优质自然资源,药山村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通过举办杨梅集市、趣跑运动会及“趣采杨梅红”等活动,以活动流量带消费增量,让村集体、百姓增收致富,共享“梅”好生活。
6月下旬,“六月南城·喜上‘梅’梢——暨南城药山杨梅大赏”活动在南城街道药山村举行,活动期间日均客流量达5000人次,带动每日现场销售超10万元。
药山村还斥资150多万元建设药山杨梅主题文化园,围绕山塘水库打造近千米景观步道,并完成金鹅桥、亲水平台、凉亭、拦水坝等节点建设。
药山水库能够自动调节水源,滋润果蔬生长,更为药山杨梅的优质种植提供了科学管理先决条件。
山边潺潺流淌的两条药山溪,注入药山村前的南官河,这里常年水量充沛,但不发生洪涝灾害,对于药山果蔬的生长也很有帮助。
“在雨季,水库里的水便会满出来形成一道天然瀑布。好风景让更多人认识药山、来到药山,顺理成章地,这群人再将杨梅及其衍生品带出药山,带往各地。”许魁说。
(转载自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