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高温炙烤着大地,热浪让城市进入“慢动作”模式,有一群橘黄色的身影依然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汗水对抗烈日,守护着城市的洁净与美丽。他们是环卫工人,是高温下的“逆行者”,更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美容师”。
清晨五点钟,今年58岁的洒水车司机方国华准时发动了他熟悉的“老伙计”去装水。今年是他驾驶洒水车穿梭于城市街巷的第13个年头。高温天里,驾驶室就像一个移动的“大蒸笼”,尽管空调全力运转,但烈日直射的车窗玻璃和发动机持续散发的热量,让狭小的空间闷热异常。“一坐进去,汗就冒出来了。方向盘都是烫手的,跑一趟下来,衣服能拧出水。”他说。
据方国华介绍,他驾驶的洒水车一次最多装14吨水,一般洒水40分钟到50分钟就要重新装一次水。“我负责的路程大概30多公里,期间要装三四次水。”他说。
上午9时,方国华开始高压冲洗作业,强劲的水柱能将路面顽固的污渍都冲刷干净。“这个点洒水,降温效果最明显,也能压住路面扬尘。”他专注地盯着路面和水压表,黝黑的脸上挂满汗珠,后背的工服早已湿透。13个年头酷暑的洗礼,让这位老司机对每条路路况、每个作业节点都了然于心。“看着路面变干净了,自己心里也舒坦很多。”方国华说。
在县前街,环卫工人杨行军和孙桂花夫妇正挥汗如雨做着清扫工作。这条繁华路段是他们每天工作的“主战场”。“夏天天亮得早,垃圾也多,得赶在大家上班前把路面扫干净。”杨行军边说边麻利地将散落在路边的早餐包装袋、烟头扫进簸箕。不到半小时,汗水就已浸透了他的后背,额头的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不断滚落,他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抹了一把,毛巾湿得能拧出水来。
“最难熬的就是上午10点到下午3点这段时间,太阳最毒,路面烫脚,感觉喘气都费劲。”杨行军指着自己湿透又晒干、凝结着一圈圈白色盐渍的工装说。
妻子孙桂花则细致地清扫着人行道和绿化带缝隙里的纸屑。“最怕花坛里藏着的碎玻璃和烧烤签子,又危险又难扫。”她直起身,用袖口擦了擦快流进眼睛的汗水。多年的并肩作战,让他们在酷暑中形成了无需言语的默契。“一起干,累是累点,但心里踏实。”孙桂花朴实地笑了。
环境卫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最直观的衡量标尺,而环境卫生水平不断提升的背后,是我区600多名环卫工作者披星戴月的坚守。
市民叶扬天告诉记者,“每天出门都能看到这些橘黄色的身影在烈日下忙碌,这么热的天,他们还在坚持工作,衣服都湿透了,真的很不容易。作为普通市民,我们更要尊重他们的劳动,不乱扔垃圾,让他们少弯一次腰,少流一滴汗。”他说。
为保障环卫工人的健康和安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也采取了一些防暑措施,除了调整作业时间、发放防暑物资和高温津贴外,还在环卫爱心驿站和户外劳动者驿站配备了防暑药品和桶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