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屿头乡馒头工坊里,蒸汽氤氲中,流水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雪白的面团经发酵、塑形、蒸制,转眼变成一个个饱满的馒头。
“屿头馒头”凭借老面发酵的传统工艺、松软香甜的独特风味,在当地早已小有名气。过去,受山区交通不便的制约,加上家庭作坊多是小打小闹、规模有限,销路始终难以拓宽,“酒香也怕山路远”。如今,在“共富特派员”的护航下,这一个个“小馒头”成功突破发展瓶颈,不仅撑起了全乡13家工坊的发展底气,更创下2500多万元年产值,让近200名村民捧起了“饭碗”,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富密码。
从深山作坊到直播热卖:
小馒头闯出新天地
“以前在布袋山上做馒头,山路崎岖得绕十多里路,再好的味道也难送出山。”金廊村村民黄红兵的“一号馒头店”曾是屿头馒头“深居山中无人识”的缩影。彼时,散落在山间的家庭作坊多面临类似困境,优质馒头被山路阻隔,难成气候。
转机始于“共富特派员”的到来。这支由村干部、年轻党员、后备人才组建的队伍,带着资源与热忱深入山村摸排特色产业,一眼就盯上了屿头馒头的潜力。当得知黄红兵想下山寻新址开店的想法,“共富特派员”们立刻奔走协调,很快帮他在山下公路旁敲定新址,“柔川一号馒头店”就此落地。“现在交通方便,运输成本降了一半多,订单量比以前翻了番!”黄红兵望着店门前往来的配送货车,笑意写在脸上。
而在乡内的大黄馒头店,返乡青年黄锟鹏正举着手机,通过直播卖馒头。镜头里红彤彤的玫瑰馒头、金黄色的核桃红枣馒头冒着热气,弹幕里“看着就暄软”的留言不断滚动。“这要是搁以前,山里的馒头哪能让全国网友都看见?”黄锟鹏坦言,最初返乡创业时,他也曾发愁销路。是“共富特派员”主动找上门,帮他们这些年轻人对接“富屿青年”创业平台,争取到沙滩老街“前三年房租全免、后两年减半”的福利,还提供技能培训、证照代办等一站式服务,让他们能安心搞事业。
眼下,黄锟鹏的创业路越走越宽。他学着用短视频拍馒头制作过程,在直播间里进行推广销售,单场直播就能卖出上千个馒头;他还在特派员的牵线下,与当地乡村咖啡店联手,推出“咖啡配馒头”的新奇组合。“刚出炉的馒头配现磨咖啡,游客都说这搭配既有乡土味又有新鲜感!”如今,这个创意吃法成了游客打卡的必选项,不仅让馒头店销量再涨三成,更带旺了老街的人气。
“特派员不仅帮我们降成本、拓销路,更帮我们规范市场。”黄锟鹏感慨道。创业初期,他曾担心同行打价格战,是特派员主动协调新老商户,为基础款馒头统一定价,“大家不用再拼低价,能把心思放在工艺传承和产品创新上。”现在,他的店里不仅有传统老面馒头,还开发出抹茶、紫薯等新口味,让屿头馒头在坚守匠心的同时焕发新活力。
工坊筑巢拓链:
标准化生产撑起共富底盘
在“左拎右送”共富工坊的生产车间里,统一的流水线有条不紊地生产出一个个饱满的馒头。“左拎右送”共富工坊是屿头乡规模响当当的馒头共富工坊,也为“屿头馒头”搭建了一个超大型的“梦想孵化园”。每天5万到6万个馒头从这里产出,通过统一包装、冷链配送,走进杭州、台州等地的商超货架,让深山美味香飘更远。
“最开始工坊就在屿头乡本地,规模小、产量低,想扩产却被场地困住了手脚。”该共富工坊负责人杨仁贺回忆起发展瓶颈时仍有感慨。关键时刻,“共富特派员”成“及时雨”。得知工坊扩产诉求后,特派员们第一时间反馈乡政府,随后带着方案奔走协调,很快促成屿头馒头与周边乡镇的合作,一个个生产工坊在闲置厂房里“安家落户”。“既解了我们的生产难题,又盘活了闲置资源,这步棋走活了整个产业链!”杨仁贺看着标准化车间里忙碌的景象,难掩激动。
工坊的红火,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捧上了“稳稳的饭碗”。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辛雨璐,如今是工坊的技术骨干,每月四五千的工资让她生活得有滋有味:“不用外出打工,上下班离家十分钟路程,既能挣钱又能照顾父母,日子踏实又舒心。”在“左拎右送”共富工坊的辐射带动下,像辛雨璐这样实现就近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在揉面、蒸制、包装等岗位上各展所长,用勤劳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走进工坊的原料间,墙上挂着的“馒头成长密码”格外醒目。严格规范的面粉、酵母、水等原料配比,确保每一个馒头都保持地道口感。“从家庭作坊的‘看经验’到工坊生产的‘讲标准’,品质稳定了,市场才能越做越大。”杨仁贺介绍,通过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配送,屿头馒头彻底告别了“小打小闹”的模式,成了商超里的畅销品。
“在党建引领和‘共富特派员’牵线下,全乡馒头产业带动200多人就业,村集体年增收超30万元。”屿头乡党委书记李啸鹏晒出的“成绩单”振奋人心。从深山传统手艺到千万级特色产业,这枚带着乡土温度与匠心的“小馒头”,正沿着乡村振兴路越走越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