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十里铺高跷》起源于光绪年间,至今约100年历史,十里铺村有个群众自发组织的“三元迎圣会”,信仰天、地、水三官大帝、宗旨是保佑村民平安造福。“迎圣会”一年组织三次较大规模的活动。(正月半、七月半、十月半),三月廿八还要搞一次东岳庙大帝迎新、三年一次满度,搞个大活动,是群众自己组织,自集经费的自娱活动。当时主要的活动项目有“高跷”、“大补缸”、“滚龙”、“莲花”、“台角”等。
高跷是四个集体活动的内容之一;高跷活动的最兴旺时期是民国25、26年间,当时年景较好,粮食也丰收,农民没有无饮之虑、活动也多了,据黄岩鸣有登记,“高跷”活动最好的时候有41把。节日活动时,群众人山人海,锣鼓声、鸣炮声、连成一片。十里铺的鸣炮很讲究,有铁炮、铜炮之分,用火药捣实引燃,铁炮三支连在一起,铜炮则由30多人一起放、响彻云霄。
《十里铺高跷》最初的形式有“达摩过江”、“引宪送子”、“牡丹对课”等。是以戏剧为背景的唱做念打具全,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化装也与戏剧相似,只是放大高跷上。一般由中少年扮演角色。“高跷”是“艺”和“技”的结合,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要踩好高跷,是不容易的。“艺”集中表现在红曲表演水平,是一门综合艺术、唱、做、念、打具全,给人以艺术享受。“技”,虽然没有复杂的舞步和舞蹈技巧,但高空表演却是首屈一指的。高空表演,扣人心弦,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故,充分展现了劳动群众的智慧和勇气。观众人亦可以得到“艺”和“技”双重欣赏。高跷有6尺、8尺、9尺之分,制作简单,技艺越精,高跷越高。
高跷表演的内容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历史故事和戏剧故事编成的。清朝期间,有以洪秀全等抗英雄为背景的内容;民国时期以“张板桥”“绿牡丹”“道情”“莲花”“打盐枪”等内容。高跷莲花道具用洒尺(一种用铜钱串在竹筒上,摇晃发生叮呤声的道具)。还有“打盐枪”,是以农民抗盐税打击反动辑私营为背景的内容。解放后,也有配合政治形势自编的唱词,形式基本与戏曲相同。
高跷乐队以打击乐和吹为主,乐器有小鼓、锣、叫锣、大钹、哨呐、长号等,高跷表演节目时,乐队配合基本与戏曲演奏相似。
【作者】: 【编辑】: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