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起源于明未清初,相传至今约100多年历史。黄岩新前一带农民逢年过节、庙会、集市在广场或戏棚(有时用方桌拼凑戏台)演出。作与庆祝丰收的自娱活动之一。“采茶舞”源于乡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乡土风味,动作简单而优美,曲调简朴健康,婉转动听,节奏感强,唱词通俗易懂,原以花名而起调,运用十二个月时节编成唱词,前六个月为正彩(即顺采)后六个月为反采(即倒采)。别具一格的正反采茶,很受群众喜爱。解放后,该舞的形式由新前七里村90岁老人王天明及王植芳等老艺人提供出来,由当时七里村的文艺骨干宋法明、李敏山等人整理加工编排成舞蹈。一直流传到今。
56年县里为挖掘民间舞蹈,派文化馆江月娥同志前往加工、整理,12月黄岩县举行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演。“采茶舞”曾轰动全场观众,获演出一等奖。57年,“采茶舞”代表温州地区参加全省民间舞蹈大会演,并对“采茶舞”作了进一步的加工,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了一大步。在参加全省民间舞蹈大会演时,评价甚高,得到“演出奖”和“纪念奖”, 并留杭公演。
59年,浙江歌舞团排演“采茶舞”,还专程赶到黄岩学习七里“采茶舞”的节目。
66年文革期间,民间舞蹈“采茶舞”惨遭残踏。粉碎“四人帮”后,直至84年国庆调演,重新组织力量对“采茶舞”反复研究,对舞蹈风格及至服装道工作了必要的艺术处理。并参加县里的调演获二等奖。99年,由文化馆老师负责组织32名姑娘,重新排演,并参加黄岩庆祝50国庆的周年大型广场文体表演。同年10月11日,“采茶舞”表演队参加台州市首届艺术节,民间艺术大会串活动,荣获银奖。2002年11月27日 “采茶舞”表演队参加黄岩区第三届农民艺术节暨第八届柑桔节大型文体表演,踩街活动。
“采茶舞”是表达一群采茶姑娘上山采茶时的愉快情绪。其中有一位姑娘的情人(年间牧童)采来鲜花,众姑娘拦住抢夺,互相追逐,走出许多美的队步,这种表演形式亦可称为“采茶抢花”、“采茶扑蝶”。当时女演员12人,牧童男演员1人。演员身空白玉兰大襟衣加饭拦,黑方口鞋,红纱袜,长单裤红绸扎带,耳带丁香,以边唱边舞配打击乐器演出,比较自由浪漫,同时也带有浓厚的戏剧风味,但节奏较“散”。后在节奏上进行处理删去了牧童,将十二个月花名,紧缩为六个月花名,使表演形式和内容更加紧凑,取得成功,这种形式一直保持到现在。
“采茶舞”在表演中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首先在步法上,保持了戏曲的旦步,身段和指法也近似戏曲。采茶时用食指拇指采摘。当地群众称为“兰花手”,第二“采茶舞”有其独特民间陈谱(亦叫走库)唱一段走一次,有“犁绞箱”、“四角”、“干枣娘”、“盘龙”、“四花”、“8字陈”等,这些阵法,多是采用农民在自娱中的步法,乡土味浓,这和别地的采茶舞是有区别的。
在音乐曲式结构来看,是由五声音阶加变宫组成的羽调式。打击乐器的锣鼓点也有戏曲特征,节奏感强。
【作者】: 【编辑】: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