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60年专题  >  橘乡辉煌足迹
让橘乡文脉绵延永续
2009年09月11日 09:47 来源: 【进入论坛】

  ——橘乡辉煌60年系列报道之地方文化传承的那些事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什么是最深厚、最广博以及最丰富的命题?毫无疑问,是文化。世界是物质的,但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各地域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建县于唐上元二年(675年)的黄岩,至今已有1300多年,悠悠的千年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让黄岩这块宝地更加人杰地灵,而散落在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黄岩历史发展的见证,是黄岩精神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黄岩人民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那些繁盛的往昔

  黄岩是文化产业的早发地区,资源禀赋优势,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翻簧竹雕、宁溪作铜锣、二月二灯会、新前采茶舞、十里铺高跷台阁、民间剪纸、黄岩白搭等民间传统技艺艺术精湛,曾经是那样鲜活地丰富着黄岩人民的精神家园。

  古时,黄岩橘区,特别是澄江一带,除夕给橘树挂上用纸剪成各式“千张”,表示给压岁钱。至今在祭祀时,空屋、花篮、纸钱以及纸糊的冥器也少不了民间剪纸艺人的手艺。黄岩城关大寺巷染坊中剪纸图案广泛应用于印兰花布、龙凤被上。而沿海的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保佑出海渔船安全,做佛事时在庙宇廊檐下门楣上挂上剪纸门笺,古代称之为“门彩”、“斋牒”、“挂钱”,人们迷信它具有“压胜”作用。

  十九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将意大利等国的抽纱刺绣引入台州,于是黄岩、海门一带的刺绣花样迅速流传,民间剪纸作为刺绣纹样,被广泛地应用到台布、茶垫等产品上去。这是台州民间剪纸首次应用在出口抽纱刺绣工艺品纹样上。

  翻簧竹雕可以一直追溯到清同治九年,由民间艺人陈尧臣所创。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手艺,制作时要先把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然后用内壁很薄的一层簧片,放任锅内煮晒、软化压平,用胶将竹簧胶合在木板或竹片制的半成品坯上,刨光成型,再在上面进行深雕或浅刻,抑或薄浮雕。

  要是网上搜索一下“翻簧竹雕”,“罗启松”这一名字往往与其紧紧相连。罗启松是“翻簧竹雕”的第四代传人,虽是半路出家,却一直在翻簧事业里恪守了半个世纪,整整57年。

  走进罗老师位于陋巷深处的家,也是用以作坊的地方,他正与老伴在为簧片上蜡。楼上的两个房间,全是作品,有屏风、掌扇、笔筒、茶叶盒等等,其雕刻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尤为精致。难怪1964年5月,郭沫若先生慕名来黄岩参观,给予翻簧竹雕以极高的评价。

  “过去啊,连地图上都有印着“黄岩翻簧”,词典也收录了这个词。”老人年已古稀,说起他这一辈子的事业,流露着由衷的爱恋与自豪。

  “就这样刻了大半辈子,您不觉得枯燥吗?”

  “我觉得是种乐趣。竹簧细腻,容易雕刻,有一种接近象牙的效果。我在制作的时候高度集中,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有时候刻着刻着,老伴叫我吃饭,都把我吓了一跳。”或许,作为这样的老艺术家,已经习惯了寂寞,甚至享受寂寞,在他的人生里,竹雕令他废寝忘食。

  那些值得记住的岁月

  尽管民间的传统工艺曾经那样活跃,一如蓬勃的夏日里盛开的繁花,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段时间,它们彷佛被冬日里皑皑的白雪覆盖了。

  五、六十年代黄岩剪纸作者马友龙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风情剪纸,来自农村的王天宝、叶春海都是剪纸高手。七、八十年代后,黄岩则有以沈雷为代表的一批实力派剪纸作者。能信手拈来的艺人不多了,一般都靠剪纸纹样。马友龙70多岁,已不能剪刻了。王天保等已作古。沈雷现年60岁,叶卫翔等几位中年作者均40多岁,亟需培养新人。

  民俗剪纸的流传很大程度上依附在宗教活动中。从一些表现生活、劳动、民族风情的题材看,人物还保留穿著元明时期的服装。当然,也有一些表现现代生活内容的,如骑自行车等。现在由于各地寺庙里道士摆道场、做保安活动越来越少,依附于此的保安剪纸的生存载体亦成了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习俗的改变和社会心理要求的转化,民族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受到压缩,除少数地区外,传统意义上的民间剪纸的消亡是显见的。一方面民间剪纸的窗花、绣花样本之类的古老传统模式与社会功能,大都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面临着一个时代和命运的选择。

  翻簧耗工多,成本大,且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欧美圣诞礼品的冲击以及原材料价格大幅涨价,翻簧艺术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大部分人不愿意再从事翻簧竹雕这一艺术。如今翻簧艺人几近凋零,闻名于世的黄岩翻簧后继乏人,竟一度停顿了十二年之久。

  罗启松谈起这些,更多的是无奈和酸楚:“都去做模具赚钱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追求经济效益,年轻人不愿再象父辈一样从事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而一辈子甘守清贫和寂寞,现今提起黄岩翻簧竹雕,好多“80后”甚至一无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归来的希望

  经济发展为文化传承提供支撑,传统文化又为城市发展提供着精神动力。的确,在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我们也应对身边的精神文化引起关注,否则,当我们有一天发现“穷得只剩下钱了”就后悔已晚。

  1985年,黄岩曾发起一场从上到下的民间艺术搜集活动,但这只是百姓自发产生的,而且涉及范围很小。而2007年8月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一次政府性的、全方位的搜集形式。不仅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更是全民参与,“不遗漏一个村庄,不放过一条线索”。

  于是,在经过近七个月的艰苦工作后,黄岩非遗普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18大门类105个种类,我区共挖掘非遗线索13000多条,确定“非遗”项目1981个,其中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杂技和戏曲、民间医药等。在此基础上,区非遗保护中心夜以继日,于2008年3月底完成了11卷1981个项目150余万字的《台州市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汇编》的编印任务。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关部门又对其进行了申报。其中,翻簧竹雕是目前黄岩仅有的一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民间造型艺术;同时,也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岩评书、漆金木雕、高桥莲花等18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洞天的传说、长塘滚双狮、民间灯彩等42个项目被列入第二批黄岩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启松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并与顾启望一道成为第一批浙江省非遗传承人。

  历史和今天并没有被割裂。8月31日,我区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药店———沈宝山药店在新址重新开业。这也彰示了现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好方式。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适度的创新和必要的保守都是需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承中一定会有东西发生改变,要把握这种变,不是革命性的翻覆,而是一代代人传递下来,里面打上了人和时光的痕迹。文化遗产不能遗忘,但愿会有更多的人来守望着这些瑰宝。如果肯花10年的时间作‘承上’的潜心学习,“一定会在10年后的‘春天’里开出‘启下’的奇葩。

【作者】:  【编辑】:王力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精心擘画“永宁新篇”
全方位开展“三化十二制”村级干部教育培...
专家品鉴 优质稻米脱颖而出 2024年度“院...
全方位开展“三化十二制”村级干部教育培...
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精心擘画“永宁新篇”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以党的全面领导“把舵定向” ——“三化...
黄岩:甜蜜的古城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