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60年专题  >  橘乡辉煌足迹
条条大路通四方
2009年09月30日 10:24 来源: 【进入论坛】

  ——黄岩交通事业发展的那些事

  路似彩虹,绽放着一束束和谐的光芒;路如琴弦,演奏着一曲曲发展的乐章。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黄岩的条条大道从无到有,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更是一种“加速度”的发展。

  解放前,黄岩公路仅有3条,即路桥至椒江公路、杭温公路黄岩至泽国段和黄岩至临海段。解放后,黄岩公路建设和运输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2008年底,黄岩境内拥有公路总里程1136.935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081.48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15.07公里,列养公路1136.935公里。形成了以黄岩城区为中心,外连相邻县市、内接各镇乡的公路交通网络。

  同时,我区公路综合运输网络不断完善,相继建成和开工建设一批以国省道为主的交通重点项目、以县乡道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形成了省域、周边地区联系的纽带和乡村对外联系的窗口。围绕公路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目标,全区路网构架重点抓好“五纵五横”主骨架建设。

  城市面貌“因路”而变

  忆往昔,看今朝。新中国成立60年来,黄岩的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城区内商业气息最浓的横街路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

  横街路未扩建之前,是一条仅五六米宽、300多米长的小街巷,有裂缝的、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是进出街巷的唯一交通要道。上世纪90年代中期拓宽改建后,横街路向东西方向延伸,总长度达3000余米,成为台州重要的商业街之一,被誉为“黄岩的上海南京东路”。

  为了追溯横街路60年来的变化,记者找到了当时住在这里的住户丁友珍。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前的横街路,临街的都是些参差不齐的店铺,也有几个大单位在这条路上,比如第一人民医院、天长小学、农业银行。在丁友珍的记忆中,在逼仄且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走的,除医院的救护车外,大多是手拉车和自行车,每当上下班高峰,车辆和来往的人流交织在一起,街路口瓶颈似的,常被堵得严实。

  说起横街路的变迁,丁老伯非常感慨。“以前谁也不会想到,这条拥挤不堪的小街巷,会变成今日黄岩繁华的商业街。”

  有这种感慨的不止丁友珍一人,生于此长于此的尤大妈更是亲历了横街路的变迁。她打小生活在横街路上,在她的童年记忆中,那时横街路周边还是大片橘园,她家就住在人民医院斜对面,不过当时那里还不是医院,而是一个可供玩耍的操场。操场边有几棵梧桐树,梧桐子圆圆的,比蚕豆小些,拿回家炒来吃蛮香的。

  让尤大妈印象深刻的,还有横街路上的马桶。以前那种老房子没有卫生设施,痰盂、马桶是家家户户少不了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乡人每日早晨来街上“淘粪”,拉回去当肥料用。后来由环卫所工人拉着粪车统一来收,大家只需把马桶放在自家附近指定的街边即可。粪车都是早上过来的,有人黄昏或夜里就把马桶放到街边。清早上街,每隔一段路就有一溜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痰盂、马桶“列队相迎”。环卫所把粪便卖给农人,每位居民每月还能领到4角钱的“肥料费”。

  再后来,没人‘淘粪’了,倒马桶没钱拿,还得付卫生费。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横街路拆迁前。”尤大妈说,后来盖的房子都有抽水马桶,那种木质带盖的马桶便逐渐消失了。

  消失的远不止马桶。还有老朽的畚斗楼、高低不平狭窄的石板路、横七竖八的电线杆和挂在老屋檐下板壁上杂乱的电线……如今的横街路,水泥路面平坦宽阔,建筑物整齐漂亮,沿街商铺林立,又是黄岩金融中心,分布着人民银行、农业银业、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人民医院、天长小学都还在,也都早已旧貌换新颜。街上除了熙熙攘攘的行人,最多的还是私家车。

  现在的横街路与老横街路相比真是天壤之别,看着这条石板路变成宽阔的大道,周边地区从杂七杂八的小街成为台州市最繁忙的地段之一,不少老住户都为此巨变而感到自豪和激动。

  高效农业“借路”而起

  黄岩原先的通村道路都是乡间便道,其结构大多是石砌,路宽一米左右,俗称雉鸡路。由于道路崎岖萦回,行旅艰难,故有“呼应声音听得见,要想见面走半天”之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要致富,先修路”逐渐成为黄岩西部山区人民的共识。于是,各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修路热潮,开辟了许多行驶板车和拖拉机的便道。这些乡间便道的开辟,对山区小村庄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0年前,黄岩西部山区几乎没有一条水泥公路。“建一条能够让拖拉机可以进出山外的村道,是我们村民梦寐以求的大事。”平田乡牛游塘村村民牟金香说。

  “只有先修路,西部山区才能脱贫致富。”黄岩历届党委、政府都这样认为。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而又艰苦卓绝的道路建设工程在黄岩西部拉开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当地路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据统计,仅2002年以来的6年时间里,黄岩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1.58亿元资金,完成道路修建125条,总里程长达326公里,其中道路硬化121条,309.8公里,村道硬化109条,242.8公里。目前,除个别深山人口稀少的小村外,全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道路骨架网络已经形成。

  2005年,区西部扶贫委和屿头乡专门修了一条水泥路,帮助当地发展经济,还通过招商引资,组织村民合伙兴办果蔬基地。如今,路通了,山货值钱了,70多岁的村民郑友顺算了一笔账:“30年前,一年收入只有20多元。今年,仅蔬菜一项收入就有1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年底分红。

  交通便捷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也出现了可喜势头。在上郑大瀑布和富山大裂谷景区,游人日渐增多,一些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过去因交通不便而藏在深山的美景,终于成为当地农民的“聚宝盆”。景区附近,几户农家还打出了“农家菜”、“土特产”等大字招牌,向过往游客招徕生意。

  截至2008年底,全区乡村康庄工程累计完成1081.481公里,全区19个乡镇街道有530个行政村通公路,通村率和硬化率均为99.3%。

  乡村客运“依路”发展

  黄岩西部山区至城关的路,以前晴天尘土漫天,雨天一路泥泞,走起来特别费劲,被村民们戏称为“长征路”。2004年,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一条路基宽4米的水泥公路很快通到了村里。2007年的一天,西部的一处山村里有人放起了鞭炮,迎接开到村里来的客车,全村上下都热闹起来了,村民黄老伯不无感慨:“以前这里路是早有了,可就是没客车,出门乘坐‘摩的’提心吊胆怕不安全。现在可好了,坐上宽敞明亮的中巴,去哪里都很方便。”

  随着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的深入,水泥公路修到了农民的家门口。路宽了、直了,昔日村民外出时乘坐的摩托车、小三轮和拖拉机,如今已被一辆辆美观舒适的新型“便捷巴士”所替代,农家的孩子也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乘车去上学。为方便群众出行,黄岩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交通运输服务更趋专业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人才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10月,跨省客运班线增加到60条,配备了145辆高级客车,覆盖18个省、市、自治区;跨市班线达到43条、92辆;跨区班线达到13条、141辆,群众中长途出行更加便捷。

  60年,弹指一挥间,回首新中国成立60年黄岩交通走过的历程,令人惊喜、催人振奋。今天,我们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黄岩未来的交通设施会更加完善,交通建设会更加合理,交通网络会更加发达,交通事业定将越走越远,越走越通畅。

【作者】:  【编辑】:王力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院桥:打造精品示范项目 加快美好“愿景”...
助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4浙江省土壤...
精诚模具:踏准产业风口 创新产品研发
精诚模具:踏准产业风口 创新产品研发
助力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4浙江省土...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全量融合”推进基层治理见行见效 ——...
精诚模具:踏准产业风口 创新产品研发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