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是范师傅的主要工具。
猪头还叼着根小尾巴呢。
年年有鱼。
财神爷送宝来了。
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鸡。
“老范,‘奎头’装点来。”
“好嘞,小的拿六个是吧?”在黄岩第一菜市场旁摆了一个摊点的范师傅一边问着一边手已经麻利地拿起“奎头”装进袋子递了过去。顾客接了袋子,也不问价钱,就掏出几张零钱交了过来。这一递一拿中,老主顾彼此之间的默契度可见一斑。
“当然了,都是老熟客了。”范师傅笑着回答道,手上的功夫也是一刻不停歇,熟练地做着白呼呼胖嘟嘟还冒着热气的“奎头”。这黄岩人口中的“奎头”,便是谢年糕,即是用年糕捏成的元宝、猪头、鲤鱼等各种造型。
说起“奎头”的历史,估计得有个千把年了,用范师傅的话说就是——“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在过去,谢年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要赶在立春前进行,仪式还较“隆重”:八仙桌抬出来,端端正正放在天井中央,桌角放上两只烛台,桌子周围整齐地排列着十个酒杯和十双筷子。桌子中间摆放供盘,盘中盛上杀好的大公鸡,那赤裸裸的屁股上翘着几根长长的大鸡毛,看上去挺神气。一大块猪肋肉烧成半熟放在木盘里,肉盘里还放上一把刀,一条眼睛被蒙上红纸的大活鲤鱼也上了桌。有钱的人家还用了大猪头,那猪头嘴里衔着猪尾巴,寓示着有头有尾吉祥始终的意愿。其他盘里还供着象征吉祥如意的大米、大豆、茶叶、果品、豆腐,当然还有这栩栩如生的“奎头”——谢年糕作为祭品。
如今,流传下来的谢年风俗,虽然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郑重其事了,也不是每家每户都会进行了。但是“奎头”的身影,仍然是一年一度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每当黄岩人开始准备着谢年了,范师傅们也就开始搭起棚子,摆出摊子,开始一边卖着一边做着。只见他从一桶年糕面揪下一块年糕团,揉成长条,再用掌心一压,弯出了一个半月形,稍作调整后,执起小剪刀,快速地剪上两刀,嗯,一条鱼的雏形出现了。然后再揪出更小的年糕团,搓细搓长,黏到“鱼身”上,以剪刀的刀柄连续按压,呵,原来这就是“鱼”的“鳍”啊。最后,嵌上一颗赤豆作为“鱼眼”,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奎头”完成了,只用了短短几十秒时间。
我赞叹着:“这手艺都是哪里学来的呀?”
“也是祖辈传下来的。”话不多的范师傅脸上总是带着一股子让人倍感亲近的笑容。他做“奎头”已经做了将近三十年了,每年农历十二月开始做,到了廿八九便收摊,他也就回家安心过个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