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觉平和9岁的小徒弟一起登台演出。
近日,张觉平受国家大剧院邀请,准备于今年秋季抵京,在国家大剧院以讲座的形式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这是众多二胡名家梦寐以求的事情。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张觉平,这位业余二胡演奏家却能获此殊荣。
近年来,张觉平从艺生涯屡攀高峰:带领全国唯一一家受邀的业余民乐团在上海世博会参加演出;随浙江群星艺术团和浙江民乐团出访日本、葡萄牙、瑞士、德国、埃及等十几个国家;进入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
二胡学问勤钻研
张觉平从小就对音乐有着特殊的爱好,回忆起学习二胡的经历,他连叹命运使然。
在12岁那年,张觉平前往远在宁海的舅舅家借宿。在那段时间里,舅舅家刚好住着一位远房亲戚。
这位亲戚喜欢在闲暇时间拉拉二胡,于是,张觉平和舅舅家的几个孩子就成了他的忠实听众。拉得兴起的时候,这位亲戚还会让孩子们排成一列,手把手地教他们学拉二胡。在这群“同学”里,张觉平学得最快,获得的表扬也最多。
回到黄岩之后,张觉平拿了两元压岁钱,急匆匆地跑到黄岩百货公司买了一把二胡。“当时花了一元八角钱,我至今印象深刻。”张觉平笑谈。
有了心爱的“玩具”之后,张觉平每天在家把玩二胡。虽然只会“哆来咪发”之类的几个简单音调,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直到有一天,一首《草原上红卫兵见到毛主席》深深打动了张觉平。那天,张觉平在街上闲逛,恰逢一位业余二胡艺人在演奏这首革命歌曲,他顿时听得入迷。事后,他便缠着这位艺人,请他传授技艺。
此后,张觉平对二胡的兴趣犹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每逢听到有人用二胡演奏自己不会的歌曲,他就想方设法跑去学。母亲对儿子的兴趣亦非常支持,常领着他敲开一位位二胡艺人的家门拜师学艺。
可以说,张觉平在从艺这条路上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到如今,张觉平在孔园表演时,还常被人认出过去曾传授过技艺。
“我的父亲是位货运司机,如果没有舅舅家的那次经历,说不定我现在也接了他的班。”张觉平回忆说,成为一名业余二胡演奏家犹如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梅花香自苦寒来
14岁那年,张觉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岩越剧团。
富有音乐天赋的张觉平进入黄岩越剧团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倾注在了二胡上。在无人要求的情况下,他每天练习二胡时间达6个小时以上。他回忆说:“那时为了真正领会乐曲的情感,时常把自己关在漆黑的世界里,寻找瞎子阿炳的感觉。”
在黄岩越剧团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得到了沈凤泉、吴之珉、闵惠芬等二胡名师的悉心指点,逐渐形成自己细腻而粗犷、淳朴中充满激情的演奏风格。
2002年春节,张觉平在黄岩举办二胡独奏音乐会一举成功;2003年10月,在青岛举办的全国首届二胡业余选手大赛中,他在几百名选手中一路过关斩将,勇夺第一;2005年5月6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录杯中国国际民族器乐大赛二胡邀请赛中,他又力拔头筹,名列成人业余组第一名。
几年来,张觉平先后被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中国二胡学会吸收为会员,先后随浙江群星艺术团和浙江民乐团出访日本、葡萄牙、瑞士、德国、埃及等十几个国家,并进入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
2010年,张觉平和黄岩欢乐民乐团在台州春晚上演奏的《战马奔腾》曲目被世博会导演组相中,并邀请其到上海世博会上参加演出。
在接到上海世博会演出的光荣任务后,民乐团的成员们个个热情高涨,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克服天气炎热、排练强度大等困难;不厌其烦,一遍遍地排练,精益求精,力求把作品完美演绎。
付出终获回报,世博会期间,黄岩欢乐民乐团在上海世博会的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虽然他们是全国唯一一家受邀的业余民乐团,但艺人们不辱使命,他们合奏的《战马奔腾》、《龙腾虎跃》、《丽人行》等节目,受到了中外游客的热烈欢迎。
要将寸心报春晖
在采访中,张觉平透露:“年轻的时候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是进中央音乐学院,二是加入省歌舞团。”这两个愿望在张觉平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现已直接或间接实现。
2006年,经过5年的学习,张觉平的爱徒何娜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在了解何娜的情况之后惊叹不已,一个就读于普通高中的业余二胡爱好者,用了5年多点的时间就考取了让音乐专业学校学生10年也无法圆梦的学府,真是非常意外。
其实,在了解张觉平的授艺生涯后,大家会发现何娜的情况并不称奇。在黄岩流传这样一句话:学二胡,要找张觉平。张觉平从18岁开始教二胡,一批批经过他培养、辅导过的学生不断考取了中央、天津、西安等地的音乐学院和艺术院校。多年培育现已硕果累累,据不完全统计,张觉平的授徒已达五六百人。
成功的教学不仅来自张觉平自身技艺的精湛和他循循善诱的施教,更来自他那严于律己、永不自满的精神。
2005年暑假,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赵寒阳在黄岩讲学时,力邀张觉平加盟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他婉拒了,“家乡更需要我。”
2007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台州民乐团组建成功,张觉平担任常务副团长兼指挥。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台州民乐团屡获佳绩,为喜好文艺的群众带来无数欢乐,也为台州的文化事业增添了一笔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