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电源点、缩短供电半径、更换导线、新建配电台区……在台州黄岩宁溪、上洋、头陀等乡镇,每天都能看到身穿“国家电网”标识着装的供电职工在忙碌治理“低电压”的身影。
是什么力量推动黄岩供电局投入巨资要改变西部山区“低电压”现象?通过数日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的探访,让笔者领悟到,黄岩供电“壮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对民生高度的责任感……
电压“贫血”
电困山民盼“输血”
翻过一道道山岗,越过一座座山梁,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远处山岚蒸腾,层林尽染,树影婆娑,盘山公路绵延交错,这就是黄岩的西部山区。
3月14日一大早,经过近两小时的“爬行”,笔者与数名供电干部终于来到了海拔600多米的黄岩上洋毛岙村。上洋乡女乡长朱红萍、毛岙村书记冯文龙等人已早早等在村口,很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冯文龙家中。
“我们毛岙公变是1988年建成的,配变容量30千伏安,低压线路线径只有35平方,电网和线路都十分不稳。”冯文龙一谈起用电情况就十分激动。以前,逢年过节,村里的粻米机器一开机,村民家中电灯就不会亮,更何况,现在村民增添了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一些家用电器。“一到晚上,连路灯都没有,除了山风声和狗叫声,全村是一片漆黑,我们山民真是尝足了没电的痛苦。”
毛岙村成了黄岩重点扶贫村之一。今年37岁的毛岙村村长冯尚太也常为之愧疚。他告诉笔者,毛岙村位于头陀镇西南,全村有102户460人,由于耕地面积少,加上道路、电力等设施制约,村民都感到生存条件差,就地脱贫无望,就纷纷外出务工,而村里一直很贫困,集体经济为零。现留守在村里的都是一些故土难离的老人和不愿“下山脱贫”的村民。“不瞒你说,我家5口人还住在80年代建的房子里,平时仅靠种些生姜、养几头牛来维持全家的生计。”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受‘家电下乡’等优惠政策影响,农村家用电器数量明显增多,用电量攀升,低压电网不堪重负,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朱红萍感慨道。上洋乡有27个行政村,18000多人口,以山芋、杨梅、枇杷等农产品[17.06 0.35%股吧]种植为主,每年财政收入有限,加上村民的居住地非常分散,农网改造真是力不从心。“对于山区村民的迫切期盼,我作为一乡之长,真是无奈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据了解,黄岩西部山区六乡一镇,有166个行政村,总人口11.67万人,占黄岩总人口的19.7%,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而近百个村仍然存在“低电压”现象,无形中成了西部山区,特别是贫困乡村脱贫致富的“瓶颈”。
要电,要有稳定的电,成了当今黄岩西部山区村民最渴望的事情。
把脉问“病”
多措并举造“新血”
村民的呼声,政府的期盼,如同一块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了黄岩供电局局长周贵银和全局供电人的心头。
“电压是衡量供电质量一项重要的指标,电量质量优劣是关系百姓‘用好电’、‘电好用’的民生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解决,我们有责任要去承担这个使命。”周贵银非常坚定地告诉笔者,按照国网公司去年5月下达的《关于综合治理农村“低电压”问题的工作意见》,明确要求3年内基本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低电压”问题。
黄岩供电局农电工区主任胡志良说,按照《供电营业规则》有关规定,220伏的民用单相供电,偏差额定值为+7%至-10%,如电压在198伏以下的,就属于低电压。“低电压会造成日光灯、空调、电动机等家用电器无法正常使用,所以,治理低电压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为彻底根治黄岩西部山区“低电压”,黄岩供电局成立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低电压用户展开摸底调查,制定整治计划和措施,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从规划设计、建设改造、生产运行、营销服务等环节入手,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治理工作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该局根据国网公司《关于综合治理农村“低电压”问题的工作意见》,坚持“完善电网结构和精益运行管理”、“突出重点和全面治理相结合”的方略,以基础研究和科技信息技术支撑相结合,提高治理方案的科学性、经济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边普查边治理。
“针对上洋、头陀等地部分行政村的供电线路半径大、线路线径细等问题,我们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做到规划一个村、实施一个村、受益一个村。”黄岩北洋供电所所长杨从地对笔者说,在治理过程中,制定了多项管理措施,如加强低压用户负荷需求、运行维护管理;健全低电压监测网络,加强低压用户优质服务工作。“对供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供电能力不足造成的低电压,我们完善技术措施,开展提升供电能力建设,适当增加电源点;对长期存在过载的配电台区进行改造,提升配电台区供电能力。”
据胡志良介绍,该局还开展提升调压能力建设,即结合电网建设改造,变电站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提升变电站调压能力;选用分头定制型配电变压器接于10千伏线路末端。建立和完善负荷、设备、运行管理的记录和台账等资料,定期监测、分析电压状况。
石库洋村的房屋大都为单幢,而石库洋1号公变配变容量30千伏安(额定电流43.3安),最大电流50安,低压线路线径只有35平方。去年,黄岩供电局投入116万元改造资金,将原来的配变增容,新增一台配变,缩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并通过配电台区和线路无功补偿,减少功率损耗和电能损耗,提升该村台区末端电压。
据了解,黄岩供电局去年共投入近亿元,建设、改造西部山区低电压村68个,低电压线路400多公里,农村公变近百台;安装和轮换一户一表近3万只,涉及农户数万名。
电压“换血”
助力致富求发展
为打赢低电压治理“攻坚战”,黄岩供电局、北洋供电所等一线施工人员每天早出晚归,放弃休息时间,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建设之中。
北洋供电所农电班班长陈雄鹰是黄岩宁溪人,一直工作在电力一线。去年8月,他和所里20多位员工负责上洋乡毛岙村低电压改建任务,在施工的一个月中,几乎每天在崇山峻岭中作业,架线、立杆、爬杆都是一马当先,有时一干就是一晌,中午饭自备,晚上就借宿村民家里,目的是尽早完成任务。然而,陈雄鹰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句朴实的话语,“我也是黄岩西部山区的人,我很理解山里人没电的滋味,所以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
“现在咱们村变压器换大了,线也改粗了,我现在投资500万办的娃娃鱼养殖场再也不用担心用电问题了!”毛岙村民牟林福兴奋地告诉笔者,他在黄岩县城办了一家塑料模具工厂,看到村里经济落后,想办个养殖场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前几年,村里电力供应不足,尤其是夏季用电高峰,担心能不能正常用电、会不会中途停电。一旦停电,养殖的娃娃鱼很容易死亡,所以,我的梦想一直没能实现。现在好了,更坚定了我投资的信心,供电部门真是做了件造福于民的大事。”
“以前空调等大功率电器一用就跳闸。现在好了,电压稳定了,家里头的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再也不会是一些‘豪华’的摆设品了。”冯文龙对“低电压”综合治理深有感触,“今年过年,我们大家都能正常地收看到春节联欢晚会,电力服务真是周到啊。有了供电正常化,加上整个村都安装了路灯,村民的生活更方便了。”
冯文龙还满怀信心地说:“以前村里电线挂得像蜘蛛网,现在村里电力设施齐全,电力供应充足、可靠,道路修宽,加上我们村周边环境优美,定会引来城里人来此一游。”
在石库洋村采访时,村支书卢启发对笔者说,以前,村里农作物都要靠传统柴油机抽水的“油灌”方式,现在可采用“电灌”。电灌比油灌每亩地至少节省好几百元,一年下来可节省不少开支,因此,既节能又环保的电灌方式很受农民们欢迎。
“低电压是个动态发展的问题。随着用电量的不断上升,低电压现象要完全消除是很难的,特别是在局部地区或个别时间段。”周贵银希望社会各界理解和支持电网建设工作。他还表示,今年,他们将加大配网建设的投资,把“低电压”整治纳入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的重点,彻底消除“低电压”现象,提高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更好地服务“家电下乡”和“西部山区美好家园”建设。同时,还将以建设强劲智能电网为方向,在电网规划、计划安排、项目形成中,统筹考虑农网发展,着力建设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让广大山区农民“用好电”。
“多亏供电部门扶持,让我们村民过上‘光明’的生活!”这是笔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也让笔者深深感受到,黄岩西部山区群众那种不满于现状、不甘于贫穷的“硬气”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穿行各村,回望四周,青峦环绕,群山叠翠,峡谷幽深,溪涧清秀,竹林密布,树木葱郁,风光秀丽,景色怡人。如今,黄岩西部山区要脱贫致富已不再是梦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