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浙江在线-黄岩支站 
您现在的位置: 黄岩新闻网  >  文化黄岩  >  文化长廊
将橘乡人文发扬光大
2017年11月03日 09:04 来源:今日黄岩 【进入论坛】

  千年古城橘乡黄岩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区里高度重视,而今正被加速发掘。家是国的家,我辈——

  欣闻五洞桥和孔园修复工程涉迁户签约率达100%,规划建设也在紧张地筹备之中。不仅如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隆感应塔在不久前修复完工;九峰书院复建工程也已进入尾声;宋韵文化园建设工程已完成80%,将在今年内完工。可以看到,一幅盛大的橘乡人文蓝图正在向大家展开,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见证了橘乡千年历史的古迹将会被一一修复,并成为城市的地标。

  橘乡黄岩,这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它的故事却远不只如此。

  时光回到公元前二十世纪,大禹治水之后,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山东郯城以北一带),建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徐国都是诸侯国,直到周敬王八年,被吴王阖闾打败。但是徐国并没有因此灭亡,王室一脉率臣僚与民众浮海到台州黄岩境内大唐岭南麓(今温岭市大溪镇),按故国的模式建王城。他们把中原文化与先进科技带到这里,与当地民众一起垦荒、纺织、捕鱼、冶炼、制陶、造船等,就这样生活了三百余年。

  直到汉朝廷册封越王勾践的后裔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原先活跃在瓯江流域的驺摇凭着军事实力兼并了徐国流亡政府,把疆域从瓯江流域的温州与丽水等地扩大到永宁江流域的台州。东瓯国,成了台州首个官方册立的行政建制。更有一说,东瓯王将徐国营建的王城改成自己的都城,即东瓯国的都城就建在原黄岩境内。

  五十多年后,东瓯国举国内迁,汉朝廷在东瓯国故地册立东越国,封余善为东越王,行政管理中心仍置东瓯国的都城。可是,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余善杀朝廷大使,刻玉玺,自立为帝。汉武帝大怒,派兵攻打东越国。那年冬天,汉军从永宁江而进,屯兵黄岩壕头(今黄岩区南城街道方山下樊川岗头),距东越国都城仅二十多里。南宋《嘉定赤城志》记:“壕头在黄岩县南五里。世传汉兵七十二阵,没于此。”

  面对朝廷大军压境,东越国臣僚与贵族们商议杀了余善,降了朝廷。汉武帝下诏废去东越国,东越国亡。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回浦县建立,行政隶属会稽郡(苏州),管理东南地域。永宁江流域由分封制进入郡县制。

  往事如烟,发生在永宁江流域的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早已远去,永宁江水却长流至今。永宁江,是黄岩的母亲河。永宁,更是黄岩曾经的名字。东汉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为章安县。永和三年(138),析章安东瓯乡设永宁县。黄岩故地,分属以上两县。三国东吴太元二年(252),分章安西部和永宁北部设临海县,黄岩属临海县。隋朝时期,永宁县改名永嘉县。唐代上元二年(675)四月,析临海县南设县,因东汉时属于永宁而名永宁县。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永宁县改名黄岩县,因县西120里的黄岩山而名。据传,东汉末年,曾任中散大夫的王方平弃官学道,能预测天下兴亡。王方平从北方到黄岩一带隐居,留下很多佳话和遗迹。因他声名显赫,七八百年后仍有盛名,县也以他隐居过的黄岩山命名。

  著名的“沧海桑田”就源自王方平与麻姑的对话。沧海桑田,也是黄岩真实的写照。如今,方山半山腰的岩石上,依旧可见“晒鲞岩”三个大字。在北城翠屏山上,也有人曾挖出海洋贝壳的化石。灵石山的山崖上有一块讲经岩,呈台阶状,据传曾是船靠岸的地方……由此可见,黄岩这片土地,可能曾经是一片大海,如今变成了宜居的桑田。

  除了王方平,这座古城,还吸引过很多其他的名人,更是带动了黄岩的繁华。不得不说的便是朱熹。他在翠屏山樊川书院讲学,门生无数,培养出了很多人才。又因宋室南迁,黄岩经济崛起,文风蔚然,故有“小邹鲁”之称。官至参知政事(副丞相)的谢克家、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千古奇人徐霞客、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他们一个个不远千里而来,在黄岩这方土地上留下了痕迹。谢克家更是将家安在了灵石,后一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座古城,还诞生了很多名人。南宋贤相杜范,宋理宗曾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相赐,病逝后赠少傅,谥清献,著有《古律诗歌》5卷、《杂文》6卷、《奏稿》10卷、《外制》3卷、《经筵讲义》3卷等。曾铣,曾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他提出复套方略,勾画攻防兼备的营阵八图,发明“慢炮”、地雷等新式火器,后被冤杀,平冤昭雪后,被追赠兵部尚书,谥襄愍,黄岩城北建有“节制三陲坊”,故居所在的小巷名“曾铣巷”,以示缅怀。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科院院士陈芳允,他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一个个从黄岩出发,走向远方,留在了历史深处,也留在了黄岩的历史之中。

  《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黄帝既寤,怡然自得。”传说中位于台州之北的华胥国,那个黄帝梦中理想的安乐和平之境便是黄岩真实的写照。明代时,就有文学家汪道昆赞美黄岩如同华胥国:“民静而安,俗朴而俭,闾阎礼让,不混官司。概诸华胥氏之邻,则方内矣。”

  橘乡黄岩,我的家,这座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积淀的千年古城,我数不清它的繁华,道不尽它的过往。而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正被加速发掘。家是国的家,身为橘乡儿女,我辈要将橘乡人文发扬光大。

  一座古桥,历朝历代的风雅

  五洞桥

  在G20杭州峰会上展示的黄岩宋服

  走在五洞桥上,没有城市生活的匆忙,没有身处红尘的喧嚣,这座见证了橘乡千年嬗变的古桥,风采依旧。

  五洞桥始建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因知县张孝友垒石为桥,人称孝友桥;因位于西江之上,又名西桥。桥受西江激流冲击,不到百年倾塌。南宋庆元二年(1196),家住附近的赵伯澐主持重建成五折石拱桥,这才取名五洞桥。古时,五洞桥是县城西城门,即金液门外的要津之地,黄永捷径的第一座石桥。

  在区历史学会会长张永生所编的《黄岩地名文化撷英》一书中看到,五洞桥西边一带都叫西桥,街则被称为桥上街。到了明清时期,桥上街一带更是酒肆菜馆兴盛,百货杂陈,人流如潮,很是热闹。

  这里地处城郊,倚桥临水,环境清幽,很多豪门大族、达官显贵选择在这里定居。主持重修五洞桥的赵伯澐就是在这里定居的宋皇族宗室赵氏家族之人——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南宋绍兴六年,赵匡胤的后裔赵子英任黄岩县丞,从河南开封南迁,定居黄岩西桥。这个家族在南宋时期中进士达二十多人,记载入史志的就有赵师渊、赵师雍、赵师端、赵师夏等三十多人。

  五洞桥,体现的,不仅是一段辉煌的历史,更是历朝历代的风雅。

  在古代,五洞桥是赏月佳境。每逢月圆,许多文人墨客泛舟西江,把盏共酌,吟诗赏月,清音流韵,历代留下很多佳作。元代诗人潘士骥作《西桥待秋》:“玉虹横处隔市喧,夜痕冷浸青青天。风生万籁泻金液,风定一颗摩尼圆。”清朝诗人王若溪吟《西桥夜月》:“江上生凉气泬寥,平分秋色爱清宵。一年好景无如月,万里寒光落此桥。”……

  生活在五洞桥周边的人,那时的生活又是何等的惬意?去年,屿头乡前礁村村民杨计土建房时挖出一座宋墓,那便是赵伯澐的墓。从宋墓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想象,赵伯澐昔日的生活,也可以看出一个朝代的风雅。

  宋墓共发掘清理出以丝绸服饰为主的五代十国至南宋文物76件,其中出土的成套宋服全国罕见,丝织品服饰形制丰富,纹样题材多样,织物品种齐备,堪称“宋服之冠”,是浙江从丝绸之源走向丝绸之府的重要见证。出土的投龙玉璧,是他生前把玩的心爱之物,原是昇元四年(940)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上刻有铭文49字。另有水晶环佩、螭龙圆璧等精美之物,都是罕见珍品。

  不得不说的是那件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在去年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被中国丝绸博物馆遴选借调入展。去年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外方代表团团长夫人参观中国美术学院。在参观“丝路霓裳”中国丝绸服饰展时,彭丽媛和来宾们一同观赏了这件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并对中国古老精湛的丝绸制作工艺赞叹不已。这件纱袍呈深褐色,领口、袖口衬以宽边的淡黄色素罗。纱质地轻柔透亮,有“轻纱薄如空”之喻。纱袍右衽的斜襟处有一对纽子、纽襻,以作衣襟固定,比“中国最早的织物纽襻”早了58年,改写了“中国最早之纽襻”。

  根据宋墓发掘出的文物,我们看到,当时的赵伯澐,身穿交领莲花纹亮地纱袍,把玩着投龙玉璧,在月圆之夜,于五洞桥上赏月,秋风一吹,长袖飘起,上面的“莲花”朵朵盛开,栩栩如生,是何等的潇洒与风雅。

  目前,在屿头乡宋墓发掘地,宋韵文化园即将建成。该文化园规划设计方案以宋墓为核心,布置了入口牌坊、休闲亭廊、休息广场等,将会成为环长潭湖休闲旅游圈中的重要文化景点。

  而五洞桥修复项目也已启动。自8月18日签约工作开始后,该项目在西城重点项目征迁指挥部工作人员、五洞桥经联社干部和双江社区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仅用28天就完成了签约100%的任务,比原计划提前15天完成。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不管是走进宋韵文化园,还是来到五洞桥,我们都不仅仅是走进了一处环境优美的古迹,更是走进了历史,感受古人赏月吟诗的风情,体验宋朝悠闲生活的风雅。

  一座孔园,这座城市的儒雅

  孔园

  樊川书院墙基

  和五洞桥修复项目、宋韵文化园建设工程一样被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还有孔园改建项目。7月13日上午11时,该项目征收补偿协议完成签约率100%(一法院待拍卖户除外)。从正式启动签约至此,只用了9天时间,比计划提前两个半月完成任务。

  《黄岩志》记载:孔庙始建于宋元丰年间,后于清道光二年(1822)重建,同治年间重修。通面阔5间,深5间,重檐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殿柱础刻龙雕莲,前檐柱雕刻龙狮。殿前有东西两厢及大成门等,南有泮桥、泮池、奎星阁,共37间,为台州最完整的孔庙古建筑,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殿东侧有宋代古樟覆盖,枝叶茂盛,生机盎然。1989年,孔庙北建孔园。

  如今的孔庙,位于学前巷2号,然而它最初的位置却不在此。北宋治平三年(1066),孔庙从县东三里迁于明因寺北,再于元丰六年(1083)迁到此。

  孔庙又称文庙、庙学、儒学等,为县级学府,也称县学,是传承儒家学说、祭祀孔子,选集本县生员以应试科举的场所。明代时,孔庙设教谕、训导各一名,由吏部委任,为黄岩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直至清光绪末,科举制度被废停办。

  这只是黄岩儒风的一个缩影。

  宋朝,黄岩文风鼎盛,自北宋咸平三年(1000)杜垂象第一个中进士至宋末,中进士者共有183人,其中一年高达18人,有“小邹鲁”之称。

  杜氏本是湖北襄阳人,因唐末中原战乱,迁至黄岩翠屏山下的杜曲(今杜家村)。自杜垂象之后,传九代,有名人7位,南宋贤相杜范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南宋淳熙年间,杜氏子孙杜煜、杜知仁在翠屏山上建樊川书院,以唐代诗人杜牧著作《樊川文集》命名。恰逢宋代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提举天台崇道观,到黄岩游历委羽山、瑞岩寺,经好友推荐,接受杜煜、杜知仁邀请,执教樊川书院。朱熹广收门人,黄岩著名学者赵师渊、赵师夏、赵师雍、林鼐、杜煜、杜知仁、杜贯道、池从周等人都曾师从其门下,后多有成大儒者。

  翠屏山也因此成了黄岩的文化胜地。山中的灵岩洞,是杜范少年读书之处。如今,有一座小庙依存,右侧,一个废弃的小屋外用毛竹搭着三角锥形的小洞,外围爬满了绿藤,就像是森林里的绿色小矮屋,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山中还留有许多摩崖石刻,多处是明代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黄绾所书。黄绾,黄岩县洞黄(今温岭市岙环镇照谷村)人,他经友人引见,结识王守仁,后因病归家,迁居黄岩翠屏山下新宅,于翠屏山办石龙书院,研究王守仁哲学,著有《明道编》12卷、《石龙集》30卷、《久庵文选》16卷、《庙制考义》2卷等著作,其中《明道编》为中国哲学名著。如今,翠屏山下,“石龙书院”四个字依稀可见。此外,他还与闽南十才子、户部主事郑善夫结为知友,翠屏山上的摩崖石刻《赠少谷出山》便是黄绾为郑善夫所作,而“少谷峰”三个字,更是因郑善夫的号为“少谷”而命名并刻下的。

  在朱子传人中,值得一提的还有讴韶车氏。南宋讴韶车氏一家祖孙四代,有7人录入1921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3部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中佼佼者当属南宋台州十大儒之一的车若水,他所著的《脚气集》采取语录式体例,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成为宋元时期的著名笔记小说之一。他一心从事考据和讲学,桃李满天下,门人盛象翁、於子惠等入元后均成为世之巨儒。他治学严谨,不迷信权威,他的《重证大学章句》纠正了理学大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的失误,著名学者王柏盛赞车氏此文乃“洞照千古之错简”。和车若水同辈的车若春于咸淳元年(1265)登进士榜,他为母做七十大寿时,同榜的王所、於泰、陈眉、阮应桂、徐似鲁、陈应期、吴彦恂、杨中甫、吴遂初、韩淳、茹珍、林梅发、陈庚金、吕耀龙、邬炎、赵守通、周三德共18位进士齐聚一堂,出现“讴韶车,十八进士聚一家”的盛况,历代传为佳话。

  和车若水同为南宋台州十大儒之一的黄超然,著有《周易通义》20卷,《西清文集》《诗话笔谈》《地理撮要》《凝神会历》各10卷,宋末2次被荐举为乡贡。宋亡,他在家乡柔川(今屿头)创立义塾,远近求学者甚多,后其子黄仲玉改义塾为柔川书院,明初方孝孺到此为《黄氏宗谱》作序。

  黄岩儒风历来兴盛,孔园是儒家文化的地标,也体现了黄岩这座城市的儒雅。孔园改建项目邀请了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为该项目设计改建方案。下阶段,我区将拆除孔园周边部分不协调建筑,还原修缮孔庙完整的建筑结构,扩建公园,增设停车场,再造黄岩儒风文化新地标。

  一座书院,九子峰下的优雅

  复建后的九峰书院一角

  瑞隆感应塔

  孔庙、樊川书院、柔川书院、石龙书院等都是黄岩兴学的印证。可惜“白榜银案”后,台州引发“两庠退学案”,临海、黄岩两地进士绝榜近百年。直到清末,孙憙任黄岩知县,重视教育,废寺办书院,九峰寺、灵石寺、崇福寺等都在其当政时改建为书院,寺产充作基金。光绪《黄岩县志》载:同治七年创办26所,同治八年创办4所,同治十二年创办10所。“凡城乡市镇皆设塾”,出现了“弦诵之声达于里巷”。黄岩科举之风复盛,出现了方志学家、经史学家、教育家王棻,榜眼喻长霖,进士朱文劭等一批名人。

  其中九峰书院更是众多书院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九峰书院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由九峰寺改建,位于被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的九峰山谷中。

  九峰,古有十二景,桃潭夜月、平林塔影、铁米筛井、马尾飞瀑、双峰插云、沙堤烟雨等。至今,桃花潭、瑞隆感应塔、铁米筛井、马尾飞瀑、方山双塔等古迹犹存,曾吸引历代无数文人墨客为此留下诗文佳作。《黄岩志》记载:城关东部的方山,又称永宁山,有灵台、华盖、文笔、接引、宝鼎、灵鹫、双阙、卧龙、翠屏9个山峰,自南至北弧形排列。元代名僧谥中诗云:“一峰势压万壑空,二峰抱石奋六龙。三峰四峰飞争雄,五峰飞起驾长虹。六峰直出摩苍穹,七峰巍巍照八极。八峰横飞头角高,九峰青云秋色浓。”康有为称赞:“九峰环立,峻碧摩天,分雁宕之幽奇。”

  九峰寺初名瑞隆感应塔院,西有瑞隆感应塔,为僧德韶于宋开宝间所建,祥符元年(1008)赐额“兴善”,俗称“山岙寺”。宣和三年(1121),毁于吕师囊,方七佛之役。后又多次重建,被毁。明代执御吴朗公曾在此就学,相传他因一无所成,索然返家,出寺门,在石桥边遇石被阻,受感返寺发奋苦读,后常坐于这块石上读书,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留下朗公石和一段佳话。如今,石桥依在,那块陪伴吴执御读书的朗公石已无处可寻。1991年,九峰寺在九峰景区西南方北麓重兴香火,瑞隆感应塔依然伫立在原地。之前,古塔有倾斜,重新修葺,于不久前解开“面纱”,与游客再次相见。

  《九峰广志》中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焚九峰寺,八年后,莫能起废。同治八年(1869),孙憙率僚吏乡士诣“修志所”,见这里林峦溪壑之美,乃倡言于众曰:“黄岩之书院大小数十,而山水名胜,唯此为最,吾欲改为书院,何如?”众皆曰:“甚善。”同治八年二月,九峰书院开工,年底初具规模。孙憙撰并书《九峰书院碑记》,订立《九峰书院学规碑》六条树前庭,又于隔溪对崖魁字岩镌“青云直上”四楷字以励诸生。

  九峰书院的名山阁藏经史百家三万余卷,为省内少有。书院聘请王棻任山长,王棻亦将已置古籍万卷捐赠于此。光绪年间,九峰书院扩建为县学,为区域最高学府,不但弘扬学风,还组织“九老会”集邑名流研讨学术。曾在九峰书院读书,并任过九峰书院山长的名士王舟瑶还请晚清杰出的书画家蒲华作《九峰读书图》,并题《九峰读书图记》于左右空白处。数年兴学,同治九年(1870)乡试,黄岩籍举人正榜七人,副榜二人。黄岩久衰的科举,一鸣而震东南。九峰书院,为黄岩培育出一批人才,使黄岩文风复苏,“小邹鲁”文化中兴,其中喻长霖更是高中榜眼,成为了黄岩历代科举功名最高者。

  1959年,在九峰山谷中,九峰寺和九峰书院旧址,建九峰公园,后又大规模修复风景名胜,建成儿童乐园,修筑环山通道等。九峰,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去年8月10日,九峰书院复建工程正式启动,位于九峰公园原九峰兰房,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建筑面积1663平方米,由苏州园林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书院工程总体采用三进布局,主要建设九峰书院仿古建筑、九峰山溪特色景观等,充分彰显古代建筑风格和黄岩传统民居的特色,与九峰公园现有建筑及景观相协调。目前,书院主体建筑、庭院、景观照壁、排水、排污等建设已基本完成,下阶段将进行绿化种植,建成后免费对市民开放。

  虽不见黄岩历代名人的风雅,不闻古人琅琅读书声,但是五洞桥修复、宋韵文化园建设、孔园扩建、瑞隆感应塔修复、九峰书院复建和正在进行的委羽山第二洞天原始建筑修缮工程等都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橘乡人文的高度重视。行走在这些历史古迹中,感受黄岩千年的风雅、儒雅和优雅,我辈当奋发图强,以弘扬橘乡人文为己任,努力再创橘乡文化新辉煌。

【作者】: 叶晨曦 【编辑】:王振珍
推荐阅读

高温,对于很多室内工作的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数...【详细】

近日,北洋镇康山村的村民牟永胜,种的南瓜大丰收了...【详细】

在橘乡,“全民健身日”这天,城区的大街小巷也...【详细】

最新热点+更多
黄岩区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省人大在黄召开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应用...
王辉参加富山乡2024年第一季度政协“民生...
省人大在黄召开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监督应用...
黄岩区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上垟乡开展“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
2011年03月01日 黄岩新闻
城南派出所:实字当头全力推进禁毒工作新局面
禁毒宣传进文化礼堂
“新春第一会”剑指项目攻坚,有何深层考量?
黄岩姑娘黄雨婷入围巴黎奥运会参赛阵容
黄岩区融媒体中心主办 批准文号:浙新办【2008】34号 浙ICP备08109618号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6-8476507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黄岩新闻网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